第三篇 敦品励志
十七、先哲云:取法乎上得乎中,取法乎中得乎下。我的目标是“取上”,因此常常得到中上的成果。
“取法”的意思是“取之以效法”,即把某种好的榜样拿来当作模范学习。然而由于人们取法的标准不同,对自己的要求也不一样,所得效果自然悬异,甚至有云泥之别。唐太宗《帝范》四云:“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故为其下。”这就是说,你学习最好的榜样,用最高的标准要求自己,仅能得到中等的效果;如果你的目标很一般,对自己只有中等的要求,那么得到的将是下等的结果。
广亚立身处事,总是要“取法乎上”,即用最高标准要求个人,期望达到最好的目标。譬如在品德为人上,广亚自幼受的是儒家传统教育,读的是古圣先贤的书,学的是谦恭、礼仪、孝悌、感恩、廉耻等道德规范;讲求的是修身齐家,诚信不欺,效仿的是历代贤士。我就用这样的标准来要求自己,自勉自励,虽然做不到“吾日三省吾身”,却也经常内省,检讨自身在学问、处事、交友等方面的不足。久而久之,养成了好的习惯和作风,并且坚持上述做人的基本准则于始终。因此,虽然做不到像古圣先贤那样的白璧无瑕,却真正取得了中上的成果。
诗人徐夤有两句有名的诗:“买骨须求骐骥骨,爱毛宜采凤凰毛。”骐骥者,骏马也,凤凰者,百鸟之王也。古代有人求购骐骥之骨而引来良马,人们也常用“凤毛麟角”来比喻稀少而可贵的人或事物。人们喜爱千里马,用千里马来比喻优秀人才;人们喜爱凤凰,用“筑巢引凤”来比喻招揽贤才。许多家长企盼自己的子女成为马中骐骥,鸟中凤凰,这是以高标准要求和期待子女,而作为青少年一代,为什么不以骐骥、凤凰相期许呢?
广亚办教育,不做则已,做了就尽最大的努力,做到最好,这就是“取法乎上”。譬如同是办商业职校,我在台湾办的育达,最终不仅办成了在校生人数亚洲第一,而且成为世界上在校生人数最多的中等职业学校。因为我用最高标准要求,向最好处努力。我在大陆办的升达学院,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在校生人数已超过15000人,成为河南民办高校中的佼佼者,名气越来越大,也是因为我事事要求从高从严,远学北大、清华,近学郑大、河大。我亲自到北京、上海求贤,请专家到学校开讲座,请复旦大学博士生来校上课,给他们优厚的待遇。我用高薪招聘高水平的教师,花巨资购进一流的设备,又精心在校园内广植花木,疏浚湖水,使学校像花园般美丽,人见人爱。加上严格管理,保证教学的高质量,在全省和全国英语竞赛中拔头筹,毕业生到社会上很受欢迎,就业率年年在百分之九十以上。升达呈现出一派繁荣兴旺景象,在广大学生和家长心目中,升达已成为他们理想中的高等学校。
育达、升达如此,苗栗育达商业科技大学、巩义成功学院也同样如此,这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但我若不是取法乎上,也就难得今天中上的成果。取法乎上,是自我鞭策,自加压力,逼着自己勤勉不懈,向崇高目标前进。反之,一个人若胸无大志,对自己没有高标准要求,稍有成绩,便沾沾自喜,裹足不前,怎么能有大的成就?只能是“取法乎中,仅得乎下”了。
最后,我用荀子《劝学篇》中的话结束本篇:物类之起,必有所始,荣辱之来,必像其德;强自取柱,柔自取束;林木茂而斧斤至焉,树成荫而众鸟息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