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艺术系 赵维平 副主任
艺术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其独特的学科性质与育人价值,对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意义。高等院校对大学生开展公共艺术教育不仅是提高综合素质的需要,也是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的需要。
一、处理好科学和艺术的关系,方能创新
实践证明,处理好科学和艺术的关系,就能够创新。艺术不仅满足人在文化生活方面的情感需要,而且其创造性行为也为人们的生存提供了实用的物质性产品,并进而影响人们的文化观念和精神心理。
纵观中外教育史,科学教育与艺术教育可谓交相辉映。在当代,科学的飞速发展使许多关于艺术美学的问题逐渐显现出来,因为科学的发展终究是为了美。其实,艺术与科学之间并无严格的界限,科学与艺术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共融与互补的。艺术首先是美的,美是人类的最高追求和最大快乐,同时也是人性最深刻的体现。艺术与科学有着共同的和谐理念,其价值取向是一致的,艺术与科学正像一枚硬币的两个面,没有科学,人类将束手待毙,而没有艺术,人类的情感将无以寄托。
二、艺术教育在创新精神培养中的作用以及当代缺失
绘画、雕塑、音乐、电影与戏剧,以及书法、建筑、传统工艺美术、现代设计艺术等都是艺术教育的内容。艺术教育主要具有人文性、综合性、创造性和审美性四种学科性质,艺术不仅能够激发创新思维并赋予人更敏锐的直觉,而且能够造就创新型人格。艺术教育作为一种智慧训练,目的是使人在创造的过程中,变得更富有创造力,使大学生在感觉、知觉、联觉、理解等心理能力的提高与相互协调方面得到全面提高,使智商与情商得到双重开发,进而使当代大学生不仅能扎实地加强审美意识并真正提高艺术鉴赏水平和识别能力,而且其真正的收获将是其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养成。
当代我国大多数普通高等院校的艺术教育,无论是艺术教育基础理论研究,还是艺术教育的定位及实践,都开展得比较薄弱,不仅缺少统一的艺术课程标准及教材,在教学内容和受益范围上与日本、香港及西方国家的艺术教育存在很大差距。在我国的一些综合性高等院校,艺术教育理论和艺术实践方面的课程一般一周只有一次,四年本科教育过程中的课堂教学最多规划为两到三个学分。要全面实施艺术教育这一目标,就要顺应时代要求,认真学习和引进当代世界各国艺术教育的先进思想及具体实践经验,加强对艺术教育理论的研究和运用,实现普通高等院校艺术教育的普及化。
三、当前培养创新精神的几点措施
所谓创新精神是指不甘守旧和创造新事物的勇气。艺术教育作为一种智能教育,“创造美”是一个关键词,它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是密不可分的。因此,艺术教育应该贯穿于整个高等教育的全过程,让当代大学生在接受艺术教育的过程中感受到创造的幸福。
1.在实施艺术教育的教学活动中,选好教学内容,设计好教学环节。其教学内容至少应包括经典艺术作品赏析、艺术基础理论和艺术实践三大课程版块,贯穿在四年的本科教学培养方案中,形成既有必修课程又有其它艺术活动等隐性课程为中心的教育方式,让学生根据兴趣爱好在以上三个课程中自由选择,继而产生极强的学习欲望。
2.在教学过程中发展学生的个性,把学生置于学习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其自觉性,这是最大限度激发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关键一环。教师对非专业型大学生的艺术教育应以自由表现为主,鼓励多方联想,从过去的“教”学转化为“悟”学,重在发展学生与生俱来的创造本能与创造热情。让学生自己寻找所需要的东西,充分地表现自我,形成自信,这样,其智力潜能就会充分地发挥出来。
3.展评或展演是教学效果反馈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展评,学生会对作品所呈现出的不同表现形式、内容等方面产生兴趣。教师要善于发现其个性化的表现因素,从中采撷出闪光点,及时加以鼓励和表扬,并引导学生去发现各学科间的内在关联,提高学生对作品的感悟能力与综合评价能力。
4.要逐步加大经费投入,扩大图书馆在艺术类方面的藏书量,普及现代化的艺术教育技术手段,使学校艺术教育需要的器材和设施达到教育部规定的标准。另外,还要加强艺术社团建设,广泛组织艺术实践活动,普及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营造优美的校园环境,使学校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化为学生接受艺术教育的教学实践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