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销系2009—2011年度科研工作总结汇报与体会
营销系主任、副教授 于 平
遵照创办人的指示,在王董事长、崔院长等院领导的亲切关怀下,营销系同仁刻苦钻研,锐意进取,被评为2009—2011年度科研先进单位,科研工作取得一些成绩:发表论文45篇,其中核心期刊13篇;主编教材2本,副主编及参编教材5本;立项课题25项,其中省级课题5项,厅级课题18项;省厅级课题结项24项,获奖成果37项。其主要做法与体会是:
一、找准定位,高度重视科研工作的引领、促进作用
科学研究是大学的功能之一。科研立校、科研强校是民办高校实现内涵式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社会经济的发展,要求大量的高质量应用型专业人才,根据这一培养目标,在培养方式上,我们注重发挥科学研究对学科建设、教学质量、人才培养的引领和促进作用。
我系长期以来有着良好的科研氛围,科研成果比较稳定。近两年来,我系认真学习科研对提高学术水平和教学水平的重要意义,增强科研意识,明确科研方向,找准科研切入点,全系教师科研水平不断提高。
每学年,我们都召开科研工作经验交流会,邀请科研成果丰富的老师为大家讲解各层次科研信息、科研方法及科研心得等;老师们还相互切磋和沟通,达到相互学习、相互提高的目的。
二、凝炼方向,扎实开展科研工作
稳定的研究方向是学科内涵建设的关键,也是学科、专业特色形成的重要基础。研究方向的凝炼应在关注国内外前沿性和前瞻性研究成果的同时,认真分析目前研究现状,并在考虑自身研究基础上,根据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凝炼出特色鲜明、具有发展潜力的专业研究方向。
1.研究方向逐步形成。
营销系共有市场营销、物流管理、电子商务和广告学4个专业。为加大学科专业建设力度,形成科研团队,我系2009年开始逐步凝炼科研方向,突出研究特色,初步梳理各位老师的科研成果后,本着双结合的原则, 2010年明确提出市场营销、品牌管理、农产品市场、文化市场、物流与信息化建设作为主要的研究方向。目前,已形成一批科研成果并积聚一批科研队伍:
市场营销与品牌方向:我系宁震霖、白朋飞、蒋堃、刘前红、于平、徐梦阳等老师先后就“郑州商圈的变迁”、“河南食品工业营销竞争力研究”和“绿色营销”等形成一批论文、课题和著作;2009年白朋飞主持的“高校图书馆服务质量评价体系”,荣获河南省社科联二等奖。
农产品市场方向:我系寇玉琴、孙红霞、崔艳红、白朋飞等老师先后围绕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生鲜农产品供应链、果蔬农产品供应链等方面形成一系列论文、课题。其中2009年寇玉琴的”河南省新农村建设筹资问题研究——基于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实证分析”获河南省财政厅一等奖;2011年崔艳红的省社科联课题“河南特色农业电子商务研究”获二等奖。
文化市场方向:我系于平、刘前红、刘成瑜、寇玉琴、白朋飞、杜霞等老师围绕河南省文化资源、产业及电影、民间艺术和农家书屋等方面分别主持河南省社科规划及河南省社科联等省、厅级课题并撰写高水平的研究论文。其中2010年刘成瑜“科技创新与河南文化产业发展研究”获省社科联调研课题二等奖。
另外,我系李耀华、田振中、孙红霞、程洁等老师围绕物流园区与配送中心和信息化建设分别主编及参编了《物流专业英语》、《运输管理》等系列教材,并形成了一批有影响力的论文和课题。
2.教育教学改革研究成果显著。
我系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很多老师对教育教学改革进行了大量研究和探索,形成一批有实践意义的科研成果,有的已经转化到教学中,使学生受益匪浅。比如刘前红、寇玉琴、李瑞、程洁、崔艳红、白朋飞、于平等老师分别围绕模拟提案教学、学生自主案例教学法、电子商务专业课程体系、实验室建设、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市场调研课程实验教学、大学生实践能力及人才培养等方面分别撰写了教育论文和进行了课题研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三、着眼未来,重视科研平台建设和科研力量的培养
科研平台是学科发展和培育的重要载体,是聚集和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重要场所。营销系通过自己培养和外部引进相结合的方式,积极培养人才,积极组织各类学术活动,做好科研服务工作,提高科研水平,壮大科研力量。
1.科研平台建设。
为做好学科和专业建设,在院领导和科研处的大力支持下,2011年9月,营销系成立了品牌管理研究所,以此作为突破口,进行科研平台建设。该研究所所长是李继先博士。经过一段时间筹备,研究所围绕品牌管理将有一批成果涌现:李继先博士的专著即将出版,其他老师的论文即将发表。另外,服务地方经济方面也有突破,该研究所与西泰山村合作协议已签订,年底完成西泰山村CI设计及推广方案。该研究所实行柔性研究员制度与资助措施,凡本系教师都有权向研究所提出与本所研究方向一致的研究计划,一旦计划被接受,并在核心期刊发表与该计划相符的科研成果,将予以不同程度的奖励。
2.科研力量建设。
为进一步提高教师科研能力,我系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积极组织各类学术活动,拓宽学术视野,为教师提供了各类科研服务。
“请进来”,比如,邀请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国家级教学团队主要参与人丁桂兰教授,华北水利水电学院经管院院长、管理科学与工程博士、授权建设学科负责人王延荣教授,河南省发改委段亚英处长等专家来院举办学术讲座。使我们了解了国际、国内学术组织的申请、某专业领域研究前沿及同行知名专家,学习了横向课题的联络与立项等。
“走出去”是指参加高级别研讨会以及到省直高校、地方政府、工业园区及中小企业进行考察交流,提高科研水平,服务地方经济。鼓励教师参加高水平的国内和国际研讨会,让我们的老师和学生了解最前沿的学术动态。例如:2010年田振中老师参加物流工程与管理国际会议(ICLEM 2010)并在会上发表了高水平的全英会议论文“Application of Combined Forecasting Model Based on Improved Grey Neural Networks in Regional Logistics Demand”,充分展示了我院教师的学术水平。
另外,我系鼓励教师参加高水平的科研培训。2011年初,我系组织相关老师参与教育部高教司的《科研方法与项目申报》培训,并组织教师集体交流。
我系科研工作虽取得一定成绩,但随着学院转设工作完成与建设发展五年规划的制定,仍然有很大差距。我们一定找准定位,刻苦钻研,争取今后在科研工作中再上一个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