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教育

“光盘”中国行 [第306期][2014-3-16]
发布时间:2014年03月18日  浏览次数:次  新闻作者:王敏华  摄影:  来自:院长办公室    责任编辑:

米饭粒粒念汗水,不惜粮食当自悔

编者按:33日,我院接河南省粮食局、河南省教育厅、共青团河南省委等《关于表彰2013河南省大中学生爱粮节粮安全食粮征文活动获奖作品的通报》获悉,我院团委学生通讯社、文法系安培同学撰写的文章《“光盘”中国行》荣获三等奖,为学院争得荣誉,可喜可贺。现将《“光盘”中国行》一文予以刊发,以唤起大家节粮、惜粮和食品安全意识,人人争做“爱粮节粮、安全食粮”的践行者,遏制“舌尖上的浪费”与食品不安全行为,培养全新的“餐桌文化”。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首《悯农》诗不知被多少人传诵过,或许它在人们心中只是留下了一个诗的印象,也或许这首被用做儿童启蒙教育的诗句,根本就没几个人去体会它的精髓。现在奢华之风盛行,是我们富了?还是我们从未穷过?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社会问题。

节俭朴素,人之美德;奢侈华丽,人之大恶。但人人都是在知道俭以养德的情况下去忽略它的道德价值,宴请亲朋仍是讲究排场大气、出门吃饭仍是讲究面子问题、自家饭桌仍是讲究多做少省。这些浪费粮食的人总能找到一些冠冕堂皇的理由,为自己的道德犯罪开脱,有的甚至打着“少许浪费的行为是为了刺激消费“的旗帜来为自己的浪费行为贴上正义的标签。这些人的消费观已经开始扭曲变形,潜移默化中侵害了他们的价值观。其实,节约是一种智慧,是一种对社会、对自己负责的积极心态。

勤俭节约的美德是我们一生中食之不忘的美筵。谁在平日节衣缩食,在穷困时就容易渡过难关;谁在富裕时豪华奢侈,穷困时就会饥寒交迫。“水稻之父”袁隆平给全国乃至全世界贫穷地区的人民带来了福音,我们感谢袁隆平教授为我们培育出了优质高产的水稻,在这高产的背后,他奉献出了一生最宝贵的年华,付出了高于他人数十倍的努力。然而,却总有那么一部分人不爱惜粮食,不爱惜自己的劳动成果,生活中骄奢淫逸不顾美德,饭桌上海吃海喝,倒掉饭菜不计其数。他们完全忘却了劳动的价值,完全不知生活的艰辛。

纵观历史,大到邦国,小至家庭,无不是兴于节俭,止于奢靡。习近平总书记上任后一直主张大兴节俭之风,奉行着“克勤于邦,克俭于象”的原则,始终把“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作为自己的行事警言。他曾经指出“现在比任何时期都接近民族复兴。”所以在这样的关键时期,我们要坚持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杜绝骄奢淫逸之风,提倡节俭朴素之德。而我们的少数民族人民也在用他们的民族节俭意识影响着我们这个大家庭。例如,哈萨克族的俗语“一勺勺积累的东西,不要用桶倒出去。”维吾尔族的谚语“辛苦得来的果实,不要一口把它吃完。”藏族的民间语“杀牛吃肉,不如留着挤奶。”勤俭的美德如甘霖能让贫瘠的土地开出富裕的花朵,让我们齐心协力,缔造健康生活,共享民族精神。

浪费粮食是最大的罪犯,我们都应该做到饱时不忘饿时饥。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耕地面积锐减,人口急剧增加,粮食的供应量已远远不能满足人类的需求。事实上,在发展中国家,每5人就有一个营养不良患者,有20%的发展中国家人口粮食无保障,饥荒已经成为世界上的头号杀手,平均每年要夺去1千万人的生命。由于直接或间接营养不良,全球每4秒钟有一人死去。这些数字是残忍的,我们仿佛看见一条条鲜活的生命正在从我们身边慢慢逝去。面对如此惨痛的现实,我们应该从骄奢的生活中警醒过来。

小富由俭,大富由天,但也不要为了金钱而节俭,而是要为了生活为了社会而节约。节俭的品德已经不能用金钱来衡量,它已经上升为一种节操、一种品行、一种文化。惜衣有衣,惜食有食,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则常足。因为节俭本身就是一种财富。联合国之所以把每年的10月16日定为世界粮食日,就是为了让我们可以从意识上去感悟节约粮食的重要性。而“光盘”行动,不单单是指把饭菜吃干净打包和按量取饭,更重要的是给我们传达了一种精神指引——“把节约坚持到底。”

“光盘”行动,从我做起,让我们节约每一粒粮食,珍惜每一口饭菜,让每一个盘子都变得可爱起来。

(学通社 文法系 培)

 

 
版权所有 © 2004-2016 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