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恰当运用板书与课件两种教学手段
□ 公共外语部 权 宇
在日趋现代化的教育进程中,教学工具的不断创新是教育的一大进步,特别是随着多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丰富多彩的课件被越来越广泛地使用。课件以其得天独厚的技术优势给板书等传统教学手段带来强烈冲击,大有“开讲不用多媒体,板书再好也枉然”之势。如今,站在传统与现代交汇的十字路口,是课件本身无法代替板书,还是保守思想无形中抵制课件的使用?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广大的教师。
一、板书与课件各自的优势
板书的优势 板书是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配合语言运用文字、符号、图表向学生传播信息的教学方式。其主要目的在于揭示教学的主要内容,体现教材的逻辑结构。另外,板书具有灵活性和随机性。在实际授课中,有时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情况,如学生没有按照教师的思路去思考问题或提出一些老师没有准备的问题,这时板书就可以使教师根据实际需要把自己突发的灵感写在黑板上。它是教师最常用的教学手段,也是教学技术中的“常规武器”。
课件的优势 课件是指PPT(Power Point),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播放,也可使用投影仪主页播放,并可在幻灯片放映过程中播放音频流和视频流。从学生学习的角度来看,课件具有直观、生动和形象的特点。它能使学生的多种感官得到刺激,最大限度地汲取信息与知识;从教师教学手段角度看,它能增大教学信息量,缩短书写板书时间,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
二、传统与现代的结合
教师在授课时,若单纯使用板书进行讲解,不仅不能形象透彻地使学生理解所讲内容,而且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科学的发展,不懂得掌握新技术,则会被慢慢淘汰。若完全摈弃板书,单单依赖课件进行教学,这样极易引起学生视力和思维的疲劳,教师也会逐渐沦为课件的放映员。只有课件与板书取长补短地结合在一起,才能起到优势互补的作用。课件的容量大、形象、生动的特点正好弥补了板书的容量小与比较呆板的不足,达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效果。
1. 其一为“主”,另一为“辅”
教师可根据本学科的特点,自主确立板书和课件在呈现教学内容时的主体和辅助地位。有两种方式,一是板书为主课件为辅式,二是课件为主板书为辅式。前者是指教师根据教学重点内容的逻辑关系,按一定顺序用板书反映大部分教学内容,用课件呈现辅助材料的方式。它有利于展示教师的思维过程和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不会产生“思维懒惰”。后者是根据本课程特点,确立以课件为主、板书为辅的方式。也就是用课件独特的文字、声音、图像、动画、视频等编辑技术,将大量的教学内容进行整合,通过多媒体设备系统地展示给学生;同时,利用板书对课件展示的重点和难点进行分析和拓展,使二者有机结合。这两种模式都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既增大课堂的信息量,又加深学生对重难点知识的理解。
2. 其一为“纲”,另一为“景”
此模式是指在课堂教学中利用课件呈现一些用语言不易表达的情景或学生不太熟悉的场景,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同时,用板书列出相关知识要点,以帮助学生形成相对完整的知识结构。此模式通过课件为学生提供直观的视听材料,给学生创设情景,让学生在情景中主动发现问题。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想像、发现和归纳能力。同时,通过板书的要点进行强化,把具体的情景同已有的认知结构联系起来,完成从感性认识到理性思维的转化,使学生对已有认知结构中的错误观念进行改造,并对已形成的认知结果进行调整、扩充和重新组合,真正使自己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
3. 其一为“枝”,另一为“叶”
由于在课堂教学中大多数教师使用的课件属于课堂演示型课件,即在多媒体教室的环境下,由教师向全体学生播放多媒体教学课件。在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往往是通过屏幕分屏展示出来的,因此完整的知识结构很难通过课件及时展示出来。为避免这种缺陷,可采取“枝——叶”模式。它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首先通过板书将有关教学内容的框架结构展示出来,并将此结构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中,这个过程可看作是“枝”的构建。同时通过多媒体课件,将教学内容的相关知识以文本或图表或动画或声音等进行有机整合,配合教师的讲解,以帮助学生掌握教学内容的方式,这个过程即是“叶”的添加。这种模式符合结构主义学习理论,既能使学生站在更高的层次上来理解知识的全貌,又能明确各知识点在知识结构中的位置。
总而言之,板书是传统教学手段的象征,课件则是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标志,它们都是实现课堂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二者相互补充,具有不可替代性。板书不能游离于课件之外,而课件也需要板书来进行完善。因此,我们只有让板书与课件优势互补,才能自由地穿梭其间,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