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教育

殷殷亲情 造福桑梓——记创办人王广亚博士二三事 [第312期][2014-6-16]
发布时间:2014年06月19日  浏览次数:次  新闻作者:王敏华  摄影:  来自:院长办公室    责任编辑:

□  学院执行董事    王新奇

创办人王广亚博士是我的外公,是我最尊敬、最崇拜的人。在大家眼中,他是一位杏坛楷模,是一位创下不朽功业的著名教育事业家;但在我心中,他不仅是一位教育事业家,是一位有着故乡情结和浓浓亲情的“黄河之子”、“中原之子”,还是一位和蔼可亲的长辈和深受爱戴的大家长。

秉持勤俭传家家风

上个世纪80年代,我记得初见创办人时,他穿着一件洗得已经褪色的夹克,朴素得让我不敢相信他就是一位创办多所学校、“身价过亿”的大教育家。在后来的接触中,我才了解到外公的生活非常节俭,他的衣服都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在上世纪90年代,人们的物质生活逐步脱离贫困,然而奢侈浪费之风渐长。记得第一次陪创办人到饭店吃饭,餐后创办人要求把没吃完的菜品打包带回去,我忍着服务员的嘲讽,不情愿地打包,感到很丢人。后来,跟随创办人时间长了,我才慢慢理解了他勤俭传家的一片苦心。现在,我们反对奢靡之风,这就是创办人的一贯作风。他常常用“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等古训教导我,并亲自题写“勤俭能致富、朴实育达人”,提醒我时刻节俭。他的勤俭作风,深深地影响着我和我的家人,也成为了我们的家风。

关爱晚辈    浓浓深情

工作中的创办人认真、执着、坚韧、严谨,但在生活中,他充满了对子女和晚辈的关爱。创办人离开家乡时,我的母亲王淑芳尚在幼年。30多年后,创办人在香港与母亲再次见面时,不仅为当时已40多岁的母亲买了很多新衣服,还买了布娃娃,想以此补偿以前缺失的父爱。在创办人心中,子女不论多大,他都会像呵护小孩一样关怀备至。现在,年已90高龄的创办人,每次从台北来郑,总是带几件小礼物给子孙;逢年过节都会专门抽时间与子孙团聚,关切地询问晚辈的学习、工作情况,满眼都是浓浓亲情。

创办人的关爱,还体现在他对子孙的严格管教之中,对此我深有体会。在别人眼中,创办人的子孙应该是衣食无忧、吃喝不愁,生活条件要好于一般人,实际并非如此。创办人经常语重心长地告诫我们:学校是公益事业,是属于国家、属于社会的,不是他个人的。作为他的子孙也要自力更生,努力工作,自己动手才能丰衣足食。事实上,我和我的家人都是如此。我之前在香港一家外贸公司工作,每天辛勤工作,靠领取薪水生活;到升达后,也是在自己的岗位上尽职尽责,靠领工资生活。创办人给我的不是物质,而是勤俭朴实、自力更生的精神财富,这是我一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

回馈桑梓    赤子之心

创办人从小生活在巩义海上桥村,求学也在家乡,对家乡的感情非常深厚。他不仅为家乡捐款办学、造桥、修路、打井,还修了王家祠堂,建了文化大院,改变了家乡面貌。每年春节期间,他都会回海上桥村看望乡亲,为家庭经济困难的乡亲送去米面等物品。凡是有乡亲找他办事,只要不违反原则,他总是尽力相助。创办人常讲,“是家乡的山水与父老乡亲养育了我,任何时候都要感恩,都要尽自己的努力为家乡、为父老乡亲多做一些有益的事情。”这种感恩之情、赤子之心,让我本人深感敬佩,深受教育。

创办人以他独特的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感召着他身边的每一个人,也激励着我不断成长、不断进步。我衷心地祝愿创办人福寿安康、事事顺意。

 

 
版权所有 © 2004-2016 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