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教育

深化转型发展 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第411期][2019-10-16]
发布时间:2019年11月07日  浏览次数:次  新闻作者:  摄影:  来自:    责任编辑:xks

                                                                □郭爱先  教授

 转型发展是地方本科高校创新发展、特色发展、高质量发展的必经之途,应用型是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方向和道路。豫籍台湾教育家王广亚先生1993年为回馈桑梓、报效祖国捐资2亿元兴办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时就明确提出,要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办学26年来,学校始终不忘创办人的教育初心,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党的领导,坚持非营利办学,坚持应用型办学,坚持内涵式发展,坚持以文化人、立德树人,重视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提升。

2015年教育部、发改委、财政部联合发布的《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更加坚定了我们办好应用型本科学校的决心。近三年,学校转型发展、内涵发展成效显著:建成教育部科学工作能力(百千万工程)实训示范基地1个、河南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河南省重点学科5个、特色专业3个、专业综合改革试点5个、品牌专业11个;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2项、教育部产学研合作协同育人项目18项,承担横向课题44项;仅2018年学生获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4项、获国家级学科竞赛和创业大赛奖12项,18人通过注册会计师考试,毕业生就业率提高至98.5%;校友王楠作为王杰班战士、李新艳作为联合国秘书长办公室高级协调官,分别于2017年12月、2018年4月受到习近平总书记亲切接见。毕业生以“能吃苦、干得好、留得住”受到用人单位好评,学校被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莅校考察专家称为“一所有文化、有灵魂、有特色的高校”。

学校的转型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一、聚焦转型发展,谋划学校顶层设计

学校围绕“向何处转”“如何转”等问题积极开展转型发展大讨论,统一思想,凝聚共识,明确了应用型是学校转型发展的方向和类型,服务社会和学生发展是学校转型发展的目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是学校转型发展的目标,产教融合是学校转型发展的道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学校转型发展的落脚点。因此,学校要向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转型,向服务学生成长成才转型,要从学校为本转向学生为本、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提升、从教学为主转向学习为主、从知识灌输转向能力培养、从封闭办学转向开放办学、从书本学习转向产教融合。大讨论使全校上下进一步坚定了建设省内一流、国内知名、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民办本科大学的办学目标,把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学习意识,专业基础实、实践能力强、发展潜力大的高素质应用型本科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学校提出了坚持“一个根本”,突出“两个服务”,着力“三个提升”,落实“四个促进”,实施“五大工程”的发展思路,全面推进学校转型发展、内涵发展和特色发展。“一个根本”,即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两个服务”,即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学生和教师发展;“三个提升”,即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基于地方的应用科研水平,提升管理服务能力;“四个促进”,即促进教学条件建设,促进教学经费投入,促进教学管理规范,促进教学质量提升;“五大工程”,即文化育人工程,教师素质提升工程,教学保障建设工程,教学质量提升工程,校地合作发展工程。

二、聚焦立德树人,服务学生成长成才

学生是学校的主体,教育的根本是为每一个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立德树人是学校的根本任务,服务学生成长成才是学校的根本职责,转型发展是为了更好地服务学生发展。学校在“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提出以生为本的指导思想、服务学生发展的办学宗旨和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实施“文化育人工程”,坚持26年如一日天天举行由数千名师生参加的升国旗仪式,开展形式多样的爱国教育、每天一小时的劳动教育、潜移默化的感恩教育“三大教育”,组织秩序礼仪、文明宿舍、学生整洁“三大竞赛”,不断强化课程、服务、环境“三方育人”和全员全过程全方位“三全育人”,通过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色的校园景观和匾额、楹联、格言,营造文、雅、序、活的校园环境,让墙壁会说话,让亭台能育人,根植学生家国情怀,培养良好习惯,提升综合素质,学会做人做事;成立学生发展中心,聚焦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提供品德养成、心理健康、困难资助、学业指导、就业创业等全方位指导服务;构建“全天候、四深入、多渠道”的沟通机制,设立“交流时间”和网上“校长信箱”,回应学生关切,解决热点问题;坚持26年为每班学生建立生活辅导记录薄,记录学生成长轨迹;每年举行百场学术报告,开阔学生视野;开展“读书节”、“艺术节”“阳光体育月”“暑期实践”等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提高学生关键能力、审美情趣和综合素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按学生就业和考研等分类发展的需求设置不同的课程模块;设立学业进步、专业第一名、考研、考证等各类奖学金,如对在校学生和毕业三年内考取注册会计师的学生,奖励1万元(目前已有300多名毕业生取得了注册会计师资格),激励学生回归常识,认真学习;选送并资助优秀学生境外游学,鼓励学生参加高级别专业技能竞赛;坚持学生晨读制度,为考研学生安排免费辅导课,暑期提供舒适的学习条件。这些措施有力地促进了良好学风的形成,学生提前十分钟到教室已成常态,实际到课率几乎满勤,教学秩序井然,学生学习积极性增强,外语学院出现四人全部考研成功的学霸宿舍,学校赢得了“要学习,上升达”的社会口碑。

学校成立创新创业教育学院,设立“三位一体”(校领导小组、双创学院、各院系)的组织机构,培育“三师合一”(专业教师、双师型教师、企业导师)的师资队伍,构建“三课合一”(双创通识课、双创专业课、双创实践课)的课程体系,打造“三赛合一”(互联网+、挑战杯、科技文化节)的赛培体系,将双创教育教育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就业能力。学生的国家级双创项目立项和大赛获奖屡创新高,学校被评为河南省高校创新创业示范校。

三、聚焦服务社会,优化学科专业布局

学科专业水平是学校核心竞争力的体现,学科专业建设是龙头。在学科专业布局上,学校以经济社会发展和学生职业生涯发展需求为导向,打破了过去眼睛朝内、封闭办学的旧模式,转向聚焦服务社会和学生,紧盯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学生发展需求,坚持服务导向、开放办学,优化学科专业布局。

学校根据省、市新兴战略产业发展规划,按照学校“十三五”规划的学科专业定位,遵循“服务需求、突出应用,强优扶新,特色发展”的思路优化专业布局,完善人才需求预测预警机制,建立健全专业动态调整机制,近三年停招社会需求不旺专业5个,增设“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金融工程”等社会急需的应用型专业9个,并积极改造长线专业5个。基于学校学科专业优势,围绕国家“一带一路”建设、郑州“三区一群”等国家战略和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整合校内资源,着力打造与现代金融、现代服务业紧密对接的金融服务类、国际商务类、智能技术类、文化旅游类和土木工程类五个专业集群,形成优势,办出特色,提升学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四、聚焦教师转型,打造一流师资队伍

教师强,学校则强。师资队伍是民办高校发展的战略资源,是推动学校转型发展、内涵发展、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学校坚持人才强校战略,实施“教师素质提升工程”,聚焦教师转型发展,制定师资队伍建设规划,提升教师“一德三能”(师风师德、教学能力、育人能力、科研能力)水平,打造一流师资队伍。

学校以有理想情怀、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四有”好教师为标准,将师德纳入绩效考核、职称评聘标准,健全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设立“淑芳师德基金”(董事长个人捐资),奖励师德优秀教师1万元,并宣传其先进事迹,举行师德师风报告会,进行集体宣誓、签定《廉洁自律承诺书》,对违反师德行为的教职员工解除聘用,在全校营造良好的教风和风清气正的校风;坚持引育并重,多措并举,加强高职称、高学历、双师型的引进和青年教师的培养(导师制),增加数量,优化结构,提高能力,满足教学需要;选派教师赴企业挂职锻炼,赴国内外名校访学、攻读博士学位,提升双师素质和学历水平;成立教师发展中心,每年投入数百万元,开展校内外培训,办好教师沙龙,服务教师成长和转型发展;加强教学基层组织建设,打造优秀教学团队,持续开展“精彩一课”等教学竞赛活动,重奖教学名师;资助教师进行教学改革(校级重大项目2万元),促进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学校谨遵创办人“要有好的福利”等“五好”办学原则,为教工每年发放15个月的薪酬和各种节假日奖。这些举措增强了教师的归属感、安全感和使命感,有效地稳定了师资队伍。在武书连2018中国民办高校教师创新能力排行榜上,我校取得全省第二、全国第十的好成绩。

五、聚焦产教融合,构建协同育人平台

要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学校必须向应用型转、向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转,教学必须从知识灌输向能力培养转,从封闭办学向开放办学转,办学必须走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工学结合之路。但现实是,作为一所财经类民办高校,学生实习实训困难,效果难以保证。经过全校大讨论,大家一致认识到:唯有通过筑巢引凤、引企入校才能实现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破解文科学生实训难、实习难的困境,进而实现校企协同育人,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这是应用文科高校转型发展、创新发展的有效路径。

学校积极实施“校地合作发展工程”,按照“筑巢引凤、共建平台、协同育人、合作发展”的建设思路,秉承创办人王广亚先生“以最好资源服务师生”的理念和董事长王淑芳女士“教学需要万金不惜”的原则,近3年投入经费数亿元,加强实践教学条件建设,建设仿真、开放、共享、现代的实验实训环境,建设了16个校级教学实训中心和2个河南省教学实验示范中心,引进圆通科技有限公司、南京云创和广发财务等20余家相关企业入校,利用业界资源,搭建优势互补的实践平台,开展订单班项目,共建行业学院、共建实验室、共建研究中心,联合申报专业、联合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联合开设课程、联合指导学生实训,共同培养应用型人才,破解民办高校校企合作的难题,探索文科高校转型发展的路径,为学生提供真操实做、产教融合、工学结合的条件,让学生在体验中实践,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真正成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近年来,学校科研按照“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基于应用学科建设、基于服务地方发展”的“三基于”原则和“向质量提升转变、向特色科研转变”的目标,加强应用型科学研究,聘请应用技术研究领域及行业企业高层次领军人才,加强应用科研平台和团队建设,加大高级别高水平项目资助与奖励,开展横向课题研究和跨学科应用课题研究,促进科研与教学互动、科研与人才培养结合,引导学生参与课题研究,努力实现高水平应用研究与高质量人才培养的相互支撑,实现产学研教协同育人的良好局面。学校获批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教育部产教研协同育人项目、高级别横向课题均实现成倍增长。

六、聚焦质量提升,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学校实施“教学质量提升工程”,在全校师生中形成教育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质量提升是学校转型发展、内涵发展重要体现的共识,从而形成对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的共同追求,实现学校从重规模发展到重质量提升、从重理论教学到重理实结合、从重知识灌输到重能力培养的三个转变。

学校在全省民办高校均在努力扩招的情况下,果断地停招专科对口招生,减少专科招生计划,控制专科规模,集中精力办好本科教育。

教学明确“德育为先、能力为重”“毕业即就业,上班即上手”的培养要求,于2016和2019年两次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注重应用型课程体系的构建,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注重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实施“两证多照”的教学模式,充实实验教学队伍,确保实验课程质量,加强实验教学管理,规范实验实训教学;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推进课堂革命,打造金课,提升学生学习获得感;坚持经费使用优先保障教学,加大课程建设经费投入,开展核心课程和混合式课程建设,推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改革,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2018年立项建设专业核心课程91门、混合式课程38门。学校注重考核方式改革,取消毕业清考制度,实施重修制度;坚持理论知识考核与能力素质考核相结合,课程期末考试与平时考查相结合,笔试与口试、实践(实验)操作等相结合,使考试成绩不仅反映学生知识掌握程度,还能考察其创新能力、专业能力、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学校党政班子高度重视教学,定期研究解决教学问题,巡视课堂教学,经费保证教学、条件保障教学、资源用于教学、制度规范教学、精力投入教学,确保教学工作中心地位。成立教学质量监测与评估中心,建立校级专职和院部兼职督导队伍,实现教学督导听课全覆盖;构建了完善的内部教学质量评价保障体系,实行“两级双线双责”工作模式,开展专项评估,实施多元评教,把教学质量评价结果作为教师职称评聘与人事考核的重要依据;落实教学管理制度,规范课堂教学、试卷和毕业论文质量管理;开展期初、期中、期末阶段性教学检查,把质量管理从课堂教学等主要环节渗透到人才培养各个环节;定期编制学校本科教学质量报告和课堂教学质量报告,将建设质量文化内化为全校师生的共同价值追求和自觉行为。

习近平总书记有关教育的重要思想和党的十九大、全国教育大会、全省教育大会的精神为学校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和道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为学校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动力和保障。学校将继续深化转型发展、创新发展、特色发展,推进产教融合、校地合作,打造一流本科教育,构建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形成富有升达特色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建设学生成长、教师发展、家长满意、社会好评,特色鲜明、国内知名的高水平应用型民办大学,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新的贡献!

(作者系我校校长)

 

 
版权所有 © 2004-2016 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