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我院艺术系青年教师叶楠在“舒曼国际青少年钢琴大赛亚太地区选拔赛”上,以一曲《肖邦G小调叙事曲》的演奏,荣获第九组第一名,并喜获明年赴德国参加决赛的资格。
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我们走进她简约的办公室。映入眼帘的是一架黑色海伦钢琴,一个橙色简易沙发。一冷一暖的色调,和她的气质如此协调统一:低调、沉稳却又热情大方。
艰辛生活 磨炼坚强意志
少时的叶楠,父亲常年有病,母亲柔弱的肩膀扛起了家庭的重担。家境虽困难,但母亲毅然决定让4岁的小叶楠学习声乐,后因身体原因转学钢琴,这一学就是十几年。艰辛的生活磨炼了叶楠坚强乐观的意志。经过高考的激烈角逐,她以河南省艺术统考钢琴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考入四川音乐学院钢琴系。
上大学后,为了给父母减少一些负担,叶楠开始打工。由刚开始在饭店洗碗、打杂到后来代课、开钢琴辅导班,一路辛苦,一路辛酸,她为自己筹措学费。艰难的生活,也让她更珍惜大学的黄金时光。当室友在谈论时尚名牌时,她却早已跑到琴房练琴,一练就是一整天。
孜孜追求 视艺术为生命
从7岁起学钢琴,她就走上了一条充满艰辛的道路。要强的母亲领着她在小区里寻找美妙的钢琴声,只要听到,就敲开房门,进去学习。争气的她也没让母亲失望,拼命地练琴。初中时,她师从河南大学李长明教授。家住郑州的她,每周末常常是清晨5点起床,赶火车去开封,晚上很晚才回到家,还要学习文化课。高中时,更是每天在学校坚持练琴至深夜,回家后,还要继续学习文化课到凌晨两三点。有一段时间,她每天只能睡两三个小时。超负荷的学习导致她体力不支,经常生病。
虽然为钢琴付出了许多,但叶楠真正走进钢琴还是在大学时期。在名师荟萃的四川音乐学院,她学会了对音乐感觉的处理。她说:“初学时,只是机械地弹谱子,后来才懂得对曲子的理解要有内心的感觉,融入自身的情感才能丰富曲子的内涵,使其更富生命力。”这个时候的她,对钢琴艺术有了更深的理解。
求学过程中,她付出了许多,也克服了许多挫折。为了听一场高水平的音乐会,她和一女同学,曾躲在音乐厅的厕所里。面对学习上的困难,她听唱片,查资料,反复琢磨,深入剖析每小节,甚至每个音符。也许是对艺术狂热的爱,也许是钢琴已融入她的生命之中,叶楠感慨地说:“练琴已成为我的习惯,哪天不练琴,就会感到心里闷得慌。”
琴艺出众的她,毕业后,却选择了升达这所民办院校。问其原因,她告诉我们:“这里环境优美,硬件设施一流,对老师的要求,看重的是实力,还能有专业自由发展的空间。”在教学上,她倾注心力,手把手地辅导学生。
采访结束时,叶楠老师笑着对我们说:“我给你们弹几首曲子吧。”于是,她的手指优雅地在黑白键盘上跳着舞蹈,天籁般的乐曲轻轻流淌。
(学通社 庄 媛 李振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