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贸系 何 伟 博士
金融是现代经济运行的“血液”,在国内金融业快速发展和国外金融机构大量进入的背景下,对金融专业人才的需求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在创办人王广亚博士、创办人代表王育文博士以及学院各级领导的大力关心和支持下,我院金融学科取得了长足的进步,2010年被评为河南省重点学科。
一、汇聚学科队伍,组建科研团队
围绕学科建设规划,坚持依靠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的学科研究方向来汇聚学科队伍,组建科研团队。同时,通过学术团队引领学术梯队,注重培养有发展前途的青年教师,发挥他们思维活跃、精力充沛、富有创造性的特点,为学科建设注入新鲜力量和活力。实践证明,一批青年学术骨干的发展势头喜人。
该学科现有专职教师21名,其中副教授及以上人员占42.9%;拥有“河南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3人、“河南省青年骨干教师”4人、校级学术带头人4人;在学历结构方面,硕士及以上人员占90.5%;在学缘结构方面,大部分毕业于省外著名高校,并有留学归国人员3人;在年龄结构方面,45岁以下中青年教师占85.7%。总体看,该学科已经初步形成了一支以中青年学术骨干为核心,年龄结构、学缘结构、学历结构和职称结构相对合理、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科研团队。
二、凝炼学科方向,集中科研优势
结合河南省经济金融发展形势和学科自身相对优势,确立了以下三个主要研究方向:
一是投资与公司治理。该方向将金融学、投资学、财务管理和信息经济学相结合,尤其侧重于研究在信息不对称背景下风险投资的运行机制、培育机制、运作模式与制度创新,为我省相关部门的决策提供理论指导、实证支持和政策建议。
代表性科研成果包括在《经济管理》、《财经研究》、《经济经纬》、《统计与决策》、《科技管理研究》、《世界经济研究》等国内核心期刊上发表的系列论文,承担河南省软科学研究项目《对河南省风险投资体系的分析与建议》、《河南省上市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研究》;河南省政府决策研究招标课题《国有企业社会责任激励与约束机制研究》、河南省青年骨干教师资助课题《风险投资与高技术创业企业技术创新作用机制研究》。
二是区域经济发展与财政金融支持。该方向将金融学、财政学和技术创新经济学相结合,侧重于研究支持区域经济发展,尤其是促进区域技术创新、制造业升级、县域科技与经济协调发展等方面的金融财税政策效应的实证研究和制度创新。
代表性科研成果包括在《经济体制改革》、《经济纵横》、《未来与发展》、《生产力研究》、《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税务研究》、《地方财政研究》等核心期刊发表的系列论文,承担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思索——基于高端攀升的河南制造业升级研究》;河南省政府决策研究招标课题《河南县域科技与经济协调发展研究》;河南省教育厅自然科学规划课题《促进企业自主创新的财税政策研究》。
三是农村金融制度和中小金融机构发展。该方向将金融学、制度经济学和金融组织学相结合,侧重于研究新型农村金融组织体系的体制与机制创新。近年来承担河南省政府决策研究招标课题《农村金融组织的创新与发展研究》、《河南省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与农村生活形态转型研究》等多项课题。
三、开展学术交流,加强科研合作
学科建设不仅是一个学科水平的标志,而且是一个学校对外学术交流的窗口。近年来,该学科积极组织人员参加中国数量经济学年会、中国金融高峰年会等全国经济和金融高层论坛,并选派人员进修学习和研究。如参加“全国金融学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进入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和中国社科院财贸经济研究所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等。同时,举办有关专业理论研讨会,达到推动学科建设的目的。2008年11月,成功主办了“海峡两岸国贸、金融实践教学研讨会”,并与郑州大学商学院、湖北经济学院“湖北金融发展与金融安全研究中心”等建立了比较稳定的合作关系。
四、重视人才培养,推进教学改革
为与教学相匹配,该学科建有面积达500平方米的专业实验室——金控中心,拥有LED大型显示屏、世华金融投资模拟教学系统、德托在线考试系统、智盛商业银行模拟操作系统、RESSET(锐思)金融教学辅助系统等一流的软硬件设施,在省内高校中处于领先地位。
根据经济金融形势的发展以及我院的办学定位,该学科坚持以更新教育教学理念为先导,以教学内容改革为核心,不断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探索人才培养的新模式。金融专业自2001年开始招收本科,以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为目标,明确“加强基础、拓宽专业、强化实践、突出能力、面向应用、注重创新”的教育理念,目前已向社会输送近800名金融人才。毕业生中,每年有8%左右考取包括中国社科院、武汉大学、暨南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南财经大学、西南财经大学、东北财经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名校在内的国内硕士研究生,并有相当部分学生出国攻读研究生。大多数毕业生活跃在各大银行、证券、保险、会计师事务所、大型国企和金融监管部门等机构,产生了比较良好的社会效益及声誉。
五、建设规划
建设目标:该学科本科教学整体水平得到全面提升;科研成果质量上升到更高档次;学科建设凸显自身特色,从而引领和带动我院加快内涵发展。
建设措施:1.加强学科梯队建设。按照“数量保证、结构合理、素质过硬、整体优化”的方针,健全激励约束机制;通过开放联合与竞争合作机制来培养和引进人才,扩大在本学科研究领域的学术影响力。2.加强科学研究,努力提升科研层次。根据现有的研究优势整合研究方向,增强各方向的内在关联性和整合度,形成重点突出、独具特色的研究群体,进而提高科研成果档次。3.深化人才培养特色。通过在教学条件、师资队伍、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专业结构、教学方法与手段等方面的不断改革创新,深化本学科“重基础、重应用、重实践”的人才培育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