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学院要闻

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十三五”成就巡礼 [第427期][2020-11-1]
发布时间:2020年11月04日  浏览次数:次  新闻作者:  摄影:  来自:    责任编辑:xks

转型发展结硕果质量立校谱新篇

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十三五”成就巡礼

编者按: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以下简称升达),是一所经贸管理类应用型民办本科高校,由豫籍台湾著名教育家王广亚博士于1993年为回馈桑梓捐资兴建,2011年4月,经教育部批准,转设为民办普通本科高校。

“十三五”发展建设以来,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的统领下,学校董事会和党政领导带领全体教职员工,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非营利办学宗旨;坚持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应用型办学定位,顺利通过了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被省委、省政府授予“河南省文明校园”;并先后荣获“河南省优秀民办学校”“河南省依法治校示范校”“河南省平安校园”“河南省第三届大美学工十佳先进单位”“河南省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学校”等荣誉称号;是 “河南省注册会计师后备人才培养基地”,也是全国唯一获得图书馆界最高荣誉“全民阅读示范基地”和教育部“科学工作能力提升实训示范基地”。

“十三五”建设期间学校总投入3亿多元。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从2015年6378万元达到13700余万元。学生规模从2015年的22747人,到2020年的30200人;新生报到率从2015年的93.7 %提升到2020年的98%,位居省内高校前列。自有专任教师从2015年的968人到2020年的1600余人;2015年学校自有专任教师中,高级职称教师仅占26%,具有硕士、博士学位教师占71%;2020年学校自有专任教师中,高级职称教师占44%,具有硕士、博士学位教师占79%。学校顺利通过验收省级重点学科2个,新增3个,总数达到5个;顺利通过验收校级重点学科2个,新增7个,总数达到12个。图书馆馆藏纸质文献和电子图书,从167.5万册和59万多种;到今天的260.5万余册和91万多种。学校共有实验场所38490平方米,实验实训教学中心17个、专业实验室43个、实验分室245个、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3708.28万元,设备数量15709台件。学校引企入校投资4586万元,共建130多个联合培养基地。2018年,学生在各类学科竞赛中获得国家级奖17项,省级奖219项;2019年获得国家级获奖8项,省级87项。2015年毕业生人数5525人,初次就业率为90.39%,2019年毕业生人数7174人,初次就业率为92.26%。高出河南省平均就业率10个百分点。

升达教职工有好的福利,每年70%的教职工都可以领取15个月工资。疫情发生以来,董事会不吝资金为全校师生送温暖:自2020年1月份起普涨工资,最高涨幅达20%以上;为后勤商户免三个月租金;退还全校学生一学期2200万元住宿费用;拿出100余万元为2020届考研考证、优秀毕业生等同学提供丰厚奖励;为教职工发放口罩,提供工作餐;出资10余万元为学校1300余名参加专升本考试的毕业生提供免费住宿、用水用电、租车送考等服务。

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专家说:“升达学院是一所有文化、有灵魂、有特色、令人尊敬,并且不可复制的民办高等学校;是一所管理规范、校园文化底蕴深厚、人才培养质量能得到保证、在当地有一定社会影响力的本科高校;是一所了不起的学校;是一所充满希望的学校。”霍金花副省长在今年9月2日莅校指导疫情防控工作时说:“升达学院是一所办学时间早、历史长、家喻户晓、知名度高、很多学子向往的高校,是省内民办教育的一面旗帜。”

一、加强党建,完善治理体系


校党委始终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党的政治思想理论为纲领,不断增强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为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民办大学,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思想保证和组织保证。

党的政治建设统领地位更加牢固。全校上下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抓实抓牢抓好政治建设这个根本建设,坚持加强和改进党的全面领导,深刻理解、充分认识高校的政治属性、政治责任和政治功能,有针对性地加强学校政治建设。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校党的政治建设的重要批示精神,持续加强党性锻炼和政治历练,扎实开展“两学一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多年来,坚持举办“思政活动周”,强化意识形态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和地位;深入开展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学习教育,引导党员和师生始终做政治上的明白人、老实人。

党委政治核心作用充分发挥。校党委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切实提高党委科学决策、统领全局的能力,努力建设政治强、业务精、素质高、作风正的领导集体。坚持实施《党委与董事会沟通协商制度》《党政联席会制度》《党委会议事规则》等工作制度,推动学校形成更加完备、责权分明、协调一致的董事会、校党委、校行政“三马驾车”的工作机制。

党建工作机制持续完善。牢固树立“围绕中心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工作理念,持续完善党建工作机制,配备专职组织员,坚持一岗双责。党建制度持续加强、党群机构逐步完善、统战工作日见成效,学校建立了新的社会阶层人士交流活动中心,成立新郑市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理论研究与人才培养中心,为做好学校党的统建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引领学校做好工会工作。为进一步推进学校的民主建设,在校党委的引领下,组织召开了第一届教职工代表大会暨工会会员代表大会;组织教职工参与河南省教育系统开展教学技能竞赛等活动。近年来,有31人在各类活动中获奖,其中10人获得“河南省教学标兵”荣誉称号。还监督制定了《教职工慰问暂行办法》和《教职工丧葬慰问暂行办法》,开展送温暖及困难教职工帮扶工作活动。组织评选“巾帼建功标兵”,鼓励女职工在工作岗位上建功立业。近年来,学校积极响应党中央的号召,开展脱贫攻坚志愿服务活动,为张家门村和正商外国语小学多次送温暖,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二、科学定位,精心谋划发展

根据河南“三区一群”国家战略、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需求和学校办学实际,以服务社会发展和师生发展为宗旨,通过广泛调研,开展教育思想大讨论,组织多方论证,学校制定了“十三五”发展规划,明确了办学类型、办学层次、学科专业、服务面向等定位,进一步坚定了建设国内知名、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民办本科大学的办学目标,把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学习意识,专业基础实、实践能力强、发展潜力大的高素质应用型本科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提出了坚持“一个根本”、突出“两个服务”、着力“三个提升”、落实“四个促进”、实施“五大工程”、建设“六大专业集群”的发展思路,全面推进学校转型发展、内涵发展和特色发展。“一个根本”,即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两个服务”,即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学生和教师发展;“三个提升”,即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基于地方的应用科研水平,提升管理服务能力;“四个促进”,即促进教学条件建设,促进教学经费投入,促进教学管理规范,促进教学质量提升;“五大工程”,即文化育人工程,教师素质提升工程,教学保障建设工程,教学质量提升工程,校地合作发展工程;六大专业集群:金融服务、国际商务、智能技术、语言文化、艺术教育、土木建筑,全面推进学校转型发展和内涵发展。

为了确保以上目标的实现,学校组织修订完善了董事会、党委、校长办公会等会议制度,议事规则和教学、科研、人事、学生、后勤、党务等400多项管理制度,多次邀请政府智库、业界专家,论证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指导教学大纲与核心课程标准的制定,以确保应用型人才培养适应经济发展需求的达成度。

近年来,学校始终坚持加强党的领导和大学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提出了“坚定一个目标(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应用型本科大学),强化两项战略(开放办学、特色发展),提升三种能力(人才培养、大学治理、服务社会),做好四项保障(思想、防疫、队伍、服务)”。

三、立德树人,服务学生成长

学校自建校以来,始终坚持立德树人,特别是“十三五”以来,学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全国全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和全国全省教育大会精神,不忘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将立德树人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落实到日常教育教学和管理各个环节,厚植学生家国情怀,培养学生成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社会主义时代新人。

学校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探索思政育人新途径,构建思政教育大平台,不断深化“三大教育”(爱国教育、劳动教育、伦理教育),持续实施“三大竞赛”(秩序礼仪、文明宿舍、学生整洁),着力强化“三方育人”(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努力形成“三全育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

坚持以德育人,深化爱国教育、劳动教育、伦理教育“三大教育”。一是坚持开展爱国主义教育。27年如一日坚持每天早上举行升国旗仪式;利用政治学习、专家报告、主题教育等活动,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四史”教育等,引导师生树立国家意识;把爱国主义教育融入到党课团课、党日团日等各类主题教育活动中;组织师生学雷锋志愿服务、访红色基地,主题教育活动;通过主题宣讲、文艺汇演、快闪制作等形式,广泛开展“我和我的祖国”“把疫情当教材、与祖国共成长”等系列主题活动,激发师生爱国热情,弘扬抗疫精神;发挥先进典型引领作用,宣传英雄烈士、时代楷模、道德模范等先进事迹。学校开展的升国旗爱国主义教育多次被社会知名媒体报道。《弘扬升达精神,打造特色爱国教育实践体系》荣获河南省教育厅“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列活动成果三等奖。二是坚持开展“劳动育人工程”。贯彻落实《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挖掘劳动独特育人价值,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热爱劳动,逐步形成了四个“三”的劳动育人模式。该育人工程已成为升达学院一大特色和育人品牌,被《河南日报》《中国教育报》多次报道,荣获河南省教育厅“三爱教育”活动典型案例征集评选活动一等奖和河南省第一批高校校园文化重点建设项目、河南省第二届普通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三等奖。三是学校坚持将以感恩教育、爱心关心耐心“三心”教育、守时守信守法的“三守”教育、吃苦吃亏吃气的“三吃”精神等为主要内容的“伦理教育”融入到大学教育之中,尤其重视感恩教育、打造了“孝道长廊”“纪念馆”“感恩匾额”等多处感恩校园文化景观,长期开展“得到关心时道一声谢、受到资助时写一封信、学有余力时做一份工、毕业离校时种一棵树、离开母校前传一份爱、毕业就业后帮一个学弟学妹”的“六个一”感恩活动,形成了传递爱心、心存感恩的良好风气。

学校坚持常年开展秩序礼仪、文明宿舍、学生整洁“三大竞赛”,全校学生人人参加。对活动开展情况每天检查、每周评比、每月上报、每学期排名,做到“制度管理、量化考核”,把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细化到日常生活之中。以“三大竞赛”为主要内容的品行教育,培养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先后被《中国教育报》《河南日报》等媒体报道宣传,并被河南省高工委、教育厅授予“河南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优秀品牌”荣誉称号。

学校着力强化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三方育人”和全员、全过程、全方位“三全育人”。通过建造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色的校园景观和匾额、楹联、格言,营造文、雅、序、活的校园环境,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和课堂教学管理,推进教师思政、课程思政,强化对学生学业学习、心理健康、创新创业、社会实践等多方面的指导与服务,努力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全程渗透。

学校坚持以学生为本,成立学生发展中心,对学生的学业发展、职业生涯、心理健康、困难资助等提供专业指导与服务。开设广亚大讲堂,每年举办百场报告,拓宽学生视野;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大学生艺术展演等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提高学生审美情趣和综合素质。构建“全天候、四深入、多渠道”师生交流沟通机制,坚持“五深入”(深入教室、宿舍、食堂、网络、学生活动现场)制度,及时了解、指导、服务学生学习和生活。通过实施“导师制”专任教师、科级以上干部、团学工作人员深入学生宿舍”等制度、设立“交流时间”和网上“校长信箱”、成立学生申诉委员会等,多渠道增进师生交流。

学生参加校级以上文体活动、课外学术科技、社会实践等赛事活动获奖数量由2016年度的378项增加至2019年度的1297项,提高近3.5倍。社会实践先后荣获全国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单位1次、全国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团队项目2项、全国社会实践先进个人2人次、河南省“三下乡”社会实践优秀项目、优秀理论成果多项。

学校被省教育厅授予河南省第三届“大美学工”十佳先进单位、河南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试点单位等荣誉称号。“实践育人——思政工作坊”荣获“2018年度河南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优秀品牌”;“高校网络文化育人实践——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网络文化节”获批“2019年河南省高校网络文化精品项目”;金融贸易学院获批全省高校第二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单位;学校共青团2017年-2019年连续三年荣获河南省“五四红旗团委”荣誉;青马工程力行实验班荣获团中央颁发的“活力团支部”荣誉。

四、服务需求,优化学科专业

学校紧紧围绕地方性、应用型大学的办学定位,结合学校实际,围绕河南“三区一群”国家战略和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专业建设坚持“增量优化、存量升级、余量削减”原则,持续优化学科专业结构,不断推进专业建设改革。

学校通过调整专业方向,对传统优势专业大力推进升级改造。在“互联网+”“大数据”背景下,学校金融学、会计学、英语等传统优势专业,以新增的“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和“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为技术支撑进行升级改造,凝练大数据财务、大数据金融等新的专业方向,使学校的专业结构更适应地方产业、行业、企业的发展需求。

学校根据社会需求增设了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智能科学与技术、金融工程、税收学、酒店管理、数字媒体艺术等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专业,停招了采购管理、行政管理等社会需求弱或新专业覆盖的本科专业。

在推进专业调整优化的基础上,围绕河南省、郑州市经济社会发展战略需求,大力推进专业集群建设。学校结合现有学科专业,在坚持需求导向、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原则下,制定《专业集群建设方案》,重点规划金融服务、财会税务、国际商务、工商管理等8个专业群。

五年来共增设符合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的本科专业13个,停招本科专业3个,形成了以经济学、管理学为主,工学、文学、艺术学、教育学、法学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基本格局。

学校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实施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的通知》和《河南省教育厅关于实施河南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计划的通知》文件精神,制定了《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一流专业”建设实施方案》,以“一流专业”建设项目为契机,充分发挥现有省级品牌特色专业的示范引领作用,在校内开展“一流专业”建设。近两年,学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会计学、市场营销、财务管理等4个专业获批河南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1个专业获批河南省民办高校品牌专业建设点,3个专业获批河南省专业建设资助项目,8个专业获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和专业综合改革试点,获1个郑州市级重点专业,1个郑州市急特需专业,获得省市级专业建设资金支持1400余万元。

五、质量立校,强化内涵建设

质量为立校之本,学校董事会和党政班子高度重视教育教学,深入开展“教学质量提升工程”,狠抓严教、严管、严考“三严”,完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规范课堂教学、试卷和毕业论文质量管理;开展期初、期中、期末阶段性教学检查,把质量管理从课堂教学等主要环节渗透到人才培养各环节;进行课堂教学革命,打造“金课”,注重学生能力培养;大力资助教学改革项目,加强混合式课程建设和精品在线课程开放;学校成立教学质量监测与评估中心,建立校级专职和院部兼职督导队伍,实现教学督导听课全覆盖;构建内部教学质量评价保障体系,实行“两级双线双责”工作模式,开展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大纲、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等专项评估,实施多元评教,把教评结果作为教师职称评聘与人事考核的重要依据;定期编制学校本科教学质量报告和课堂教学质量报告,将建设质量文化内化为全校师生的共同价值追求和自觉行为。

加强基层教学组织建设。基层教学组织是高校落实教学任务、促进教学发展、组织开展学术研究与教学活动的最基本教学单位。学校为进一步加强基层教学组织建设,根据《河南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基层教学组织建设,提高教学水平的指导意见》,制定《教研室建设管理办法》《教学团队建设管理办法》等文件,通过完善制度机制,保障组织建设,加大资金投入,加强工作考核等措施,持续推动基层教学组织建设。截止目前,学校会计学、基础部数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体育舞蹈、工商管理、经济分析、基础部第二教研室等7个教研室被评为河南省优秀基层教学组织。另有河南省合格基层教学组织28个,郑州市优秀基层教学组织2个,郑州市优秀教学团队2个。

加强课程建设。根据《教育部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和《河南省教育厅关于实施河南省一流本科课程建设计划的通知》等文件精神,学校深入开展课程建设,制定《一流课程建设方案》,明确精品课程、优质课程、合格课程建设标准,加大课程建设力度,以项目立项形式,重点推进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建设,大力支持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课程建设。

近五年来,学校新增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5门,省级线下一流课程2门,省级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1门,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2项,立项建设校级混合式课程78门,校级专业核心课程145门,校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3门,校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6门,校级精品课程5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各门线上课程得到学生普遍认可,有6门课程荣获河南省本科教育线上教学优秀课程。

加强教育教学改革。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的重要途径。学校十分重视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工作,专门制定了《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管理办法》《教育教学改革研究奖励办法》等文件,对研究项目给予资金支持,遴选优秀成果进行奖励。近年来,针对学校层面教育教学模式、育人体系、管理模式等重大问题,设立5项校级重大教改项目进行招标研究,对推进学校教育教学改革产生重大影响。近年来,学校共立项河南省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8项(其中重点项目2项),郑州市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20项(其中资金支持项目17项),校级教改项目230余项。学校每两年开展一次校级教学成果奖评选,并对获奖项目给予资金奖励,获奖项目中择优推荐省市级优秀教学成果奖评选。近年来,学校共获得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郑州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7项,评选出校级教学成果奖27项。

深入开展教学方法改革。“互联网+”背景下的教学方法改革,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创新精神的重要手段。近年来,学校以线上教学为切入点,大力推进课堂教学改革。一方面在学校每年一度的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立项过程中,设立教学方法改革专项;另一方面以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建设立项的方式,鼓励教师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实践;同时加大网络教学技能的培训力度,提升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水平和线上课程建设能力。

深入开展教学模式改革。学校大力开展教学模式改革,加大对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的支持力度,开展校企合作,协同育人,聘请行业企业人员参与建设“金融ERP”“跨境电商速卖通”等河南省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将企业课程引入培养方案,凸显“两证多照”特色。各专业均开设有多门企业课程,如商务英语专业与河南中跃达电子商务有限公司联合开发了《跨境电子商务创业指导》课程,并由企业方授课,教材两家共同编写;会计学专业与圆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开发《财经工作岗位标准》课程;会计学院与中铁大桥局一公司总会计师吴红艳高级会计师合作共建《基础会计》课程教学资源等,校企共同参与人才培养。

深入开展课程评价方式改革。近年来,学校制定《考试考核改革实施意见》,提出“突出应用、注重过程、鼓励多样、强化反馈”的基本原则,印发《课程考核方式改革指导意见(试行)》,强调课程考核要坚持过程与结果并重,在完善终结性考核的同时,加强过程性考核,促进学校课程考试与职业资格鉴定的衔接统一;课程考核的重点由知识型向能力型转变;考核方式增大平时成绩比例。通过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丰富考核的内容和形式,注重学生学习过程考查和学生能力评价,改变了以往单一的闭卷方式,丰富了考核手段,使考核的结果更加合理,更加科学。学校按照“以学生为中心”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思路,制定了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方案,重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着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应用能力,以生为本,个性发展,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体系。

六、注重实践,打造一流条件

“十三五”期间,学校根据“满足教学,突出实践,注重内涵”的原则,大力实施“教学保障建设工程”,加大办学条件建设力度,先后建设教育部“科学工作能力实训示范基地”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河南省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2个,郑州市示范性实训中心3个,郑州市重点实验室2个,校内实验实训教学中心16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130个。学校先后获得“河南省高等学校数字化校园示范工程建设单位”“全国全民阅读示范基地”等荣誉称号。

以产教融合建设为依托,打造一流实践平台。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集群建设,学校加大投入力度,目前,学校有实验场所38490平方米,实验实训教学中心17个,专业实验室43个,实验分室245个,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3708.28万元,设备15709台件,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达4591元,在实验实训平台建设方面走在全省同类院校的前列。

按照“筑巢引凤、多途并举、内外整合、协同共享”的建设思路,学校投入经费数亿元,加强实践教学条件建设,创设开放、共享、现代的实验实训环境。一是筑巢引凤,投资4586万元,建设面向16个专业的大型综合实训中心,引企入校,共建真实工作场景,并聘请业界专家现场指导;二是利用业界资源,校企共建130多个联合培养基地,完成校内实训的学生进入企业进行实战训练;三是引企入校,吸引20余家企业进驻学校,搭建“优势互补”的实践平台,为学生提供真实场景的实习实训环境。

以创新校园建设为依托,打造一流双创平台。学校依据“十三五”校园建设规划,对各专业实验室、基础实验室、多媒体教室等进行了设备更新及装修建设。2016年3月,学校创建“创新创业实训中心”,总面积达2000余平方米。2018年,筹建大学生创业孵化园,总面积10000平方米。2018年至2020年,学校创新创业实训中心连续三年获批河南省、郑州市众创空间,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

以智慧校园建设为依托,打造一流信息化平台。“十三五”期间,学校信息化建设和现代教育技术发展迅速,加大基础实验室建设投入,投入大量资金改造修建基础实验室、多媒体教室、高清录播教室等;加大网络教学、成立数字媒体中心;校园网基础设施建设日益完善,基本实现万兆到楼宇、千兆到桌面、无线网校园全覆盖,实现教育网、联通、电信、移动等多出口接入,出口带宽达到30G。新的数据中心机房投入使用,基本实现服务器资源虚拟化、网络监控可视化、信息安全常态化的管理模式。顺利完成新校园一卡通系统建设,重点实现了线上充值、融合支付等功能。基于统一身份认证、数据中心、信息门户的智慧校园基础平台正式上线运行。数字迎新系统投入使用。新生入校前可实现线上个人信息采集、缴费、自选宿舍等事务办理,近两年“数字迎新”期间,学校95%的新生在入校前即完成网上缴费。

以书香校园建设为依托,打造一流文献资源平台。学校加强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坚持技术引领,深耕阅读推广和服务创新。引入公共数字阅读机,满足师生在线阅读、智能移动终端阅读的需求;拓展CNKI机构馆/个人馆功能,满足教师远程查询资料的需求;电子阅览室更新升级改造;座位管理系统正式运行;建成纸电一体化期刊阅览室,在全省范围率先实现期刊的数字化。纸质文献资源年均近12万册的数量递增,具有馆藏纸质文献258.9万余册;馆藏中外文纸质期刊1173种,报纸141种;电子图书91万多种,电子期刊3.5万余种;全文专业数据库30余个,音像资料6260件。

七、人才强校,凝聚向心合力

学校始终谨遵创办人的“五好”办学原则,坚持“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大力实施“教师素质提升工程”,加快落实“人才强校”战略,通过引培并重、岗前培训、青年教师培养、课程进修、出国访学、专业实践能力培训、继续教育、外出参会交流等形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师教书育人能力,使全校教职员工的获得感、幸福感、满意度得到全面提升。

坚持引培并重,强师资。多措并举,加强高职称、高学历、双师型和青年教师的引进与培养,五年来,学校师资队伍数量明显增加,教师总数从2015年的968人增长为2020年的1600余人;师资队伍结构不断优化,现有自有专任教师中,高级职称教师占44%;具有硕士、博士学位教师占79%;学校加强学术带头人及骨干教师的培养,现有国家级及省级优秀教师8人,河南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骨干教师40人,“专家引领、骨干支撑”的师资特点初步显现。

加强师德建设,铸师魂。学校设立“淑芳师德基金”,重奖师德优秀教师(奖金为10000元),健全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和学术不端行为惩处机制,将师德纳入绩效考核、职称评聘标准,开展师德师风报告会、师德征文、集体宣誓、签定《廉洁自律承诺书》等活动,培育严谨治学的良好教风,打造风清气正的校风。

培训制度日趋完善。学校相继出台《教职员岗前培训制度》《青年教师导师制管理办法》《教职员外出培训、学术交流管理办法》等十余项制度和办法,加强教师培养培训,规范管理程序,将教师培训工作常态化。近年来,学校先后选派专业教师赴企业(行业)进行6-12个月的挂职锻炼130人;组织教职员攻读硕士、博士学位36人;选派优秀骨干教师到美国、英国等国外知名高校访学研修21人。疫情防控期间,学校全体教职工1600余人参加高校防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系列培训课程。

培训力度不断加强。学校成立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全力构建教师培养培训体系,致力于推动教师专业发展,服务教师终身学习,促进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先后组织“课程思政专题培训班”“混合式教学专题培训班”等专题培训40余场;邀请邬大光、钟秉林等169位教育教学专家举办培训讲座200余场;组织课程研修、教学观摩、教师沙龙等培训活动100余场;建立“教师在线学习中心”网络平台,共选取350余门次网络培训课程,满足学校个性化需求定制的培训服务项目,参加教师5000余人次;组织参加校外教学研讨、学术交流、会议培训近2600人次;对全体新聘教职员实施“岗前培训”;设立青年教师导师制,为每位导师发放津贴1000元(优秀导师2000元),对考核优秀的青年教师奖励1000元;为260名青年教师选配导师,实施一对一指导培训,发挥老教师传、帮、带作用。

八、科研强校,服务社会发展

学校始终坚持“科研兴教、科研强校”发展战略。根据郭爱先校长提出的“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基于应用型学科建设、基于服务地方发展”科研工作思路,坚持立足地方,突出应用,搭建平台,创新制度,有力助推了学科专业建设与应用型人才培养,建成了5个省级重点学科,是全省同类高校中省级重点学科最多的高校。

科研机制持续完善。“十三五”期间,学校不断进行制度创新。制定《横向课题管理办法》《科学研究机构管理办法》等文件,鼓励科研机构围绕研究方向积极开展科学研究。修订学校《科研项目资助管理办法》《科研成果奖励办法》等制度,编印新版《科研管理制度汇编》,激励教师潜心科研。

科研平台不断优化。学校加大科研平台建设力度,凝聚学术骨干,搭建科研平台。现有研究机构16个,其中,1个校级实体研究中心——王广亚研究中心,1个河南省高校智库联盟研究机构——社会治理协同创新中心,1个跨学院研究机构——豫闽台民俗文化研究所。

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学校引进、培养博士20人次,培养青年骨干教师9名、省级学术技术带头人6名,培养高级职称138人次,为学校开展学术研究活动提供了人才保障。科研与学科建设团队意识不断加强,依托省、校级两级重点学科,依托国家级项目和省厅重点项目,形成一批学术方向一致、研究领域相通、研究兴趣相近的研究团队。如蔡国梁教授的应用数学研究团队、纪德尚教授的社会治理协同创新团队、吕书宝教授的豫闽台民俗文化团队、汤家玉教授的意识形态治理科研团队等。

科教融合成果喜人。会计学院姬昂教授获得第21届全国教育教学信息化大赛三等奖和全省教育系统教学技能竞赛一等奖;体育学院傅兰英教授获批教育部、省市级课题立项;管理学院李向民博士将自己的科研成果运用在《国际人力资源管理》和《劳动经济学》的课堂教学中,辅导学生完成创新科研项目“大学生慈善意识与影响因素调查研究”,并指导学生将研究成果发表在《人力资源管理》杂志。

学生参与科研创新初显成效。学校重视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培育“三师合一”的师资队伍,构建“三课合一”的课程体系,打造“三赛合一”的赛培体系,完善“三体合一”的实践平台,为学生提供双创教育和实践平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大学生创业基础》荣获河南省本科教育线上教学优秀课程一等奖。专设“大学生创新科研项目”,引导大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培养大学生课外科技实践创新能力。参与学生近300人,指导教师近60人。在各类学科竞赛中,已获得国家级奖励231项,省级奖励608项;获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立项国家级6项、省级44项;在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累计获得省级二等奖1项、三等奖6项,优秀组织奖3次。在国家级权威赛事“挑战杯”赛事中,学校2018年在第十四届“挑战杯”河南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获奖等次比上一届(2016年)获奖总数提升700%,横比在全省102所民办高校(含独立学院)、高职高专院校中排名第1位。

应用型学科成效日益显现。鼓励教师积极服务社会,承担政府、企事业单位委托的横向课题44项。学校注重产学研结合,与10多家研究院所和企业建立了协同研究基地,实现优势资源互补、联合攻关和合作研究,与16家单位合作,获批教育部产学研合作协同育人项目18项。

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不断提高。学校积极搭建科研平台,依托省校两级重点学科、16个研究机构,建立专家教授引领、青年骨干参与的科研团队,培育出了一系列高层次科研成果。“十三五”建设以来,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2项,主持省级以上纵向课题和横向课题百余项,获得省市级教学科研奖励360余项。教师出版编写专著、教材30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2000余篇。先后获得省教育厅“河南省高校实施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先进单位”,郑州市人社局“郑州市社会科学工作先进集体”,河南省民办教育协会“科研先进单位”,省社科联“社科调研活动先进组织单位”等荣誉称号。

九、开放办学,推进合作发展

学校董事会和校党政领导班子按照创办人王广亚博士提出的“国际化、资讯化、公园化”的发展战略,立足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致力于引进国(境)外优质教育资源和教育理念,创新教学管理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国际化管理服务水平和支撑能力,开展了广泛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先后与美国、英国、爱尔兰、德国、加拿大等国家的近30所高校及台湾地区10余所高校建立校际合作关系。

学校不断丰富学生海外访学经历,加强与台湾地区及国外高校的联系与合作,拓展联合培养、交换生、短期访学、暑期研学、国际竞赛等各类项目。开展包括学分互认、教师互访、合作科研等多种形式的国际交流与合作,邀请国(境)外知名教授来学校讲学访问,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近年来,学校共派出近400名学生,60余名教师分赴台湾地区及国外高校研修交流;承办了海峡两岸国贸金融实践教学研讨会等10余次两岸学术研讨会;多次组织“孔子行脚”“台湾大学生中原文化行”等两岸大学生交流活动,被誉为“豫台交流的典范”。

2020年,学校与爱尔兰唐道克理工学院合作开展的电子商务专科教育项目获批并顺利完成招生,迎来了首届中外合作办学学子,开启了学校中外合作办学的新篇章,也是学校国际化办学的新起点。

十、春风化雨,助力学生就业

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是推进学校综合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十三五”期间,学校成立创新创业教育学院,把深化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突破口,逐步形成了“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创业知识教育与创业实践指导结合,创业引入到创业后续支持构建,粗放创业孵化到精准创业孵化转变”的全方位创新创业教育服务体系。

学校以“中原经济区”“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试验区”和“国家郑洛新自主创新区”建设需求为驱动,结合各专业特点,探索“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对接,课程体系设置与行业对本科人才的知识结构、素质和能力的要求对接,课程教学内容与职业发展对接,实践教学过程与岗位工作过程对接”等为主导的人才培养机制,突出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专业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学校围绕“促进毕业生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的工作目标,多措并举,精心打磨就业指导、校园招聘、网络招聘、冯老师工作坊等四大特色品牌栏目,致力为广大毕业生提供最有温度的就业服务。

加强就业工作信息化建设。以提供“智慧、精准”就业服务为目标,紧跟时代发展,逐步搭建起包含“就业微信公众号、就业工作APP、就业微信服务号、就业微信群、就业视频号”等在内就业服务平台,形成“智慧化”就业信息网加即时性就业全媒体平台的就业信息化格局,完全实现“技能+专业+偏好”的“精准”就业推荐工作,年服务毕业生近20000人,完全实现为毕业生和企业即时、高效、便捷的就业服务。

搭建全覆盖的就业指导体系。学校大力提升就业指导体系建设,逐步探索形成校、院两级,“团体辅导+个体辅导”相结合的就业指导模式,实现就业指导喷洒式全覆盖,根据学生个性需求提供就业咨询、职业发展、法律实务等方面的个性化就业咨询服务,实现“点对点、一对一”滴灌式解决学生职业发展困惑。五年来,学校团体辅导每年可提供不少于50场的大型就业指导讲座、10余类型专项训练营,覆盖毕业生近30000人次;个性化就业,指导开展就业技能专项特训营40余场,覆盖毕业生人数近1000人,校院两级个性化咨询人次不少于2000人次。

提供多层次招聘服务。学校坚持以往“三结合(校级、院级招聘结合,大型、专场招聘结合,线上、线下招聘结合)”原则的基础上,通过“个性化精准服务”“丰富招聘层次性”“提升招聘规模与质量”等措施,加大招聘市场内涵建设,打造多层次、高质量的就业招聘模式。到校招聘企业总数由原来的1000家增加至2000家,工作岗位提供数量由原来的20000左右提升至100000左右。学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平均在93%以上,稳居全省前列;毕业生就业满意度均高于85%,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服务学生成长成才的办学思想喜结硕果。校友情系母校、回馈母校蔚然成风。“走出去,请进来”,在王新奇董事的积极联系和多方协调下,各地校友会联络校友、服务校友,以各种形式支持、服务母校,从入学教育、专业论证、生涯指导、培训指导、实习就业等全方位参与学校人才培养,每年由校友提供的就业岗位达7000多个。

建校27年来,学校已向社会输送了近90000名各类人才,毕业生以“人品好、肯吃苦、能力强”受到用人单位好评。校友遍布全国66个主要城市及数十个国家和地区,涌现出一大批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杰出校友代表,不仅有陪同联合国秘书长接受习近平总书记接见的联合国秘书长办公室高级协调官李新艳,受到习近平总书记亲切慰问的解放军某集团军王杰班战士王楠;还有因抢救落水学生献出年轻生命、被民政部追授为“烈士”的河南省桐柏县程湾乡第一中心小学特岗教师冯协,参与浙江“6·13”槽罐车爆炸事故现场救援的浙江总队台州市消防支队温岭大队万昌中路消防救援站副站长崔晨晨等一大批社会德育先锋;还培养了以河南省政协委员、福临门置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响,郑州航空港实验区建设投资公司董事长沈立等为代表的干有所成,以牛津大学博士后、中国人民大学研究员胡玉玮,北京大学教授李芳等为代表的学有所成的一大批优秀人才。

 

 
版权所有 © 2004-2016 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