忧患意识——领导干部必备的基本素质

作者:武永民 时间:2007-04-01 责任编辑:

在今年的两会上,胡锦涛总书记强调指出,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始终保持开拓进取的锐气。同时,胡主席还要求全军密切关注国际国内形势变化,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和使命意识,自觉履行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历史使命,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坚强有力的安全保证。

增强忧患意识,保持开拓进取的锐气,这是一个来自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历史深处的警示,这是一个来自机遇和挑战前所未有、竞争空前激烈的现实世界的启迪,这是一个来自严峻的国家安全形势与神圣的军队历史使命的鞭策。军队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理应夙夜在公、居安思危,为国为民始终保持强烈的忧患意识。

忧患意识是一种清醒的预见意识和防范意识。所谓忧患意识,就是没有问题的时候就想到问题的出现、没有危险的时候就想到危险的降临、矛盾未显现的时候就想到矛盾的激化,也就是《周易》中所说的“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具有忧患意识,在自然灾害、社会动乱、异族侵凌和阶级斗争的反复敲击锤打中不断延续的忧患意识,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精神宝库中的重要支柱。战国时代的吴起就提出:“夫安国之道,先戒为宝。”《左传》中说:“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司马法》中更是指出:“天下虽安,忘战必危。”进入近代,因落后而挨打的悲剧不断上演,刺激着一批又一批救国图强之士忧患意识勃发,于是,一个又一个强国富民的思想和主张被提出,一次又一次艰难的远征在悲壮的号角声中出发,演化出中华民族100多年来潮起潮落、生生不息的奋起和求索的坎坷历程。

从一定意义上说,中国共产党就是民族忧患意识的产物。国破家危之时诞生的中国共产党,铁肩担道义,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三座大山,救国于水火,解民于倒悬,为中华民族排解忧患;当和平的阳光照耀大地时,中国共产党描绘新蓝图,致力于现代化建设,领导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振兴,以解民族存亡长久之忧患。在领导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党的三代领导核心都堪称增强忧患意识的典范。

当历史还处在光明与黑暗的角力中,1944年,毛泽东同志就向全党发出学习《甲申三百年祭》的号召,要求同志们“千万不可冲昏头脑,忘乎所以,重蹈李自成的覆辙”。在“进京赶考”前夕的七届二中全会上,他又语重心长地告诫全党: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当历史走到一个新的拐点上,邓小平同志怀着改变中国贫穷落后现状的急迫心情,领导了举世瞩目的改革开放。他说:发展是硬道理,因而要紧紧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放。如果在一个很长的历史时期内,社会主义国家生产力发展的速度比资本主义国家慢,就谈不上什么优越性。如果得不到应有的发展,中国就有被开除“球籍”的危险。忧患之情溢于言表。

当历史来到千年一遇的世纪之交,江泽民同志敏锐地抓住了这个不可多得的重要的战略机遇期,他说:“形势逼人,不进则退”。必须紧跟世界发展的潮流,大踏步地融入全球化。“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就是基于一种强烈的忧患意识,体现了对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体悟和洞察。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他强调指出:“面对很不安宁的世界,面对艰巨繁重的任务,全党同志一定要增强忧患意识,居安思危。”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胡锦涛总书记时时以忧国忧民的赤子情怀感召着、激励着、教育着我们。党的十六大结束不久,刚刚就任总书记的胡锦涛同志就带领政治局常委们来到西柏坡学习考察,表明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带领人民不懈地艰苦奋斗的坚定决心。他说:“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我们完全有理由为此感到自豪,但我们决不能自满,决不能懈怠,决不能停滞。成绩越大,喝彩声越多,我们越要保持清醒的头脑。”2005年1月,在新时期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专题报告会上,他郑重指出:“一个政党过去先进,不等于现在先进;现在先进,不等于永远先进。面向未来,我们党任重道远,担子更重,责任更大。我们必须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

盛世危言,令人动容!这样的忧患意识,源自十分清醒的政治头脑,源自高远的战略眼光,源自对社会、对世界相反相成、相生相克的客观规律的准确把握,源自对党、对祖国、对人民、对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这正是各级领导干部所应当具备的、不可或缺的基本素质。

自从盘古开天地,人类就从来没有过真正的无忧无患。忧患伴随着人类成长,教会人们怎样生存、怎样发展;忧患激励着人类奋发,使人变得顽强、坚韧、富于理想。

古往今来,多有哀兵胜利之师,也不乏骄兵惨败之旅;多有负重奋起之邦,也不乏逸豫覆亡之国。从“文景之治”到“七国之乱”,从“贞观之治”、“开元之治”到“安史之乱”、从“乾隆盛世”到“咸丰乱世”,从“同光中兴”到丧权辱国、大清衰亡,古今中外历史的发展一再证明,盛世并非意味着永享太平,增强忧患意识才能生存发展。

上个世纪70年代初,一部名为《日本沉没》的科幻小说在日本畅销,由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获得高达40亿日元的票房收入,“日本沉没”成了当时日本最走红的话题,而那正是日本战后崛起、跃居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理应庆贺之时。30年后的2006年,正当日本经济取得连续5年增长的骄人成绩时,日本却又重新拍摄《日本沉没》,以电脑特技制作的地震和海啸场面震撼观众心灵,再次引起轰动。日本人的忧患意识由此可见一斑。

没有忧患意识的民族难保不会危机四伏,没有忧患意识的国家难保不会城陷地失,而没有忧患意识的军队则难保不会在下一场战争中遭遇灭顶之灾。

盛极一时的古罗马军团曾经是一支纵横驰骋、所向披靡的精锐之师,后来却在纸醉金迷、骄奢淫逸中丧失了战斗力,最终导致了这个横跨亚欧非三大洲的庞大帝国顷刻瓦解。“闯王”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在推翻明王朝的斗争中,励精图治,所向披靡,然而进京后却丧失了忧患意识。李自成深居皇宫,“牛金星、刘宗敏之流,似乎都沉沦到对胜利的过分陶醉里去了”,“纷纷然,昏昏然,大家都像以为天下就已经太平了的一样”,从而导致大顺国迅速灭亡。满清“八旗兵”曾是一支“威如雷霆,动如风发”的“虎狼之师”,但在成为胜利之师后,忘却了忧患,文恬武嬉,养尊处优,最终走向腐化堕落,“八旗子弟”不仅未能保住大清江山,反而成了纨绔、低能的同义词。历史一次又一次地给后人上同样的课,却不能避免同样的悲剧一次又一次地发生。

军队在民族的忧患意识中扮演着特殊的角色,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为战争而生的军队,其强大与否,往往反映着一个民族忧患意识的强弱。而军人,特别是军队中的领导干部,有无强烈的忧患意识,往往决定着军队的命运。正如见到了北洋舰队的炮管上晾晒的裤衩,便可以断言这样的军队不堪一击,忧患意识的缺失,将使军队不得不用更多、更宝贵的鲜血和生命来“埋单”。因此,忧患意识理应写在军人军旅日志的每一页、每一行,写在领导干部的每一天、每一刻。

从历史的经验看,越是形势好的时候、越是发展顺利的时候,越要增强忧患意识。

我国的发展正处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环视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流,但影响和平发展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强权政治、霸权主义依然存在,民族矛盾、地区冲突、局部战争不断,以综合国力为标志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我国周边安全环境仍存在隐忧,天下并不太平。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取得了巨大成就,经济建设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明显改善。但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在空前的社会变革中,也面临着一些新的矛盾和问题,城乡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凸现,人口资源环境压力较大,社会不稳定的因素较多,“台独”分裂势力依然猖獗。能不能正确应对日趋复杂的国内外局势,完成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重大战略任务,关键在党的干部队伍的能力素质和精神状态,特别是取决于领导干部有没有忧患意识。如果盲目乐观,只看到形势好的一面,看不到困难和问题的一面,甚至陶醉于歌舞升平,奢侈浪费,追求享乐,穷奢极欲,就不可能保持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和开拓进取的锐气,经受住各种考验。

居安思危得安。在前进的道路上,矛盾和困难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自我陶醉,对问题视而不见或掉以轻心。因为这种麻木可以消磨人的斗志,使人堕入危险的境地。只要我们时刻警醒自己,常思忧患,正视问题,迎难而上,就一定能不断前进。

从南京静海寺里的警示钟,到卢沟桥目睹“七·七”那个悲壮时刻的石狮,从大沽口破败的炮台,到圆明园依稀可辨昔日辉煌的断壁残垣,从矗立在北疆荒漠上的界碑,到南中国海北望祖国的珍珠般的岛屿,桩桩件件,星星点点,都在提醒着当代中国军人特别是各级带兵人:我们面临着太多的忧患。

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作为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中国在世界地缘战略结构中所处的独特位置,使我们的安全在很大程度上会受到各大战略力量在这一地区的战略意图和战略角逐的影响。在综合国力竞争的舞台上,军队如何有效地维护国家的安全?

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作为一个世界上唯一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大国,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实施西化、分化的战略图谋不会改变,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的根本差异,决定了这将是一场长期的、不见硝烟的严峻斗争,如何在这样的挑战面前确保我军永不变色?

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作为一个统一问题尚未解决的国家,“台独”分裂势力及其活动构成了对国家安全的最大现实威胁,某些国家将会继续把台湾问题作为遏制我国的战略手段,军队如何在复杂的国际背景下维护领土主权、实现祖国统一?

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作为一支担负着党和人民赋予新的历史使命的人民军队,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职能,如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动军队建设又好又快发展,努力建设一支同国家地位相称、与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相适应的军事力量,进一步提高应对危机、维护和平、遏制战争、打赢战争的能力?

面对种种关乎国家民族生死存亡的问题,军队领导干部的回答只能是唯一的,那就是承认忧患、直面忧患,在忧患中奋起,在忧患中保持开拓进取的锐气,在忧患意识的引领下应对挑战。

各级领导干部是军队建设的骨干,忧患意识更应当成为军队领导干部的必备理念。有没有忧患意识,最重要的不是看说得怎样,而是要看做得怎样。与其坐而论道,不如闻鸡起舞,真正把忧患意识贯穿到党性锻炼和作风养成当中,把忧患意识落实到实际工作当中。

增强忧患意识,就要以只争朝夕的精神抢抓机遇。和平环境提供了可以从长计议进行军队建设的时空,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迅猛发展提供了发展信息化武器装备的技术条件,国民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提供了军队建设良好的物质条件。机遇不会垂青那些总是抓不住机遇的人。我们应当常怀忧患之思,常怀自警之心,充分利用历史机遇,从长远出发,着眼未来,解决好部队结构性、深层次的矛盾,全面提高军队建设的质量,实现军队建设又好又快发展,高标准做好军事斗争准备。

增强忧患意识,就要以艰苦奋斗的精神勤俭建军。军队“吃皇粮”不需要开荒种地了,但南泥湾的精神不能忘;边防哨所条件改善了,但过苦日子思想不能变;后勤保障水平提高了,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能战斗的精神不能丢。要从点滴做起,防止和反对大手大脚、铺张浪费的不良习气,让有限军费发挥出最大的效益。

增强忧患意识,就要以勇于创新的精神开拓进取。战争充满了新奇与刺激,创新与军人天然有缘。一个国家新的科技往往首先运用于军队,新思维、新观念也往往首先在军队落地生根。类似马奇诺防线被击垮的例子,在世界军事史上俯拾皆是,其共同的原因就在于墨守陈规,缺乏创新。要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就必须大胆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做前人没有做过的事,在中国特色军事变革中勇创佳绩。

增强忧患意识,就要以求真务实的精神真抓实干。求真务实是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品格和党的思想路线对干部作风的根本要求,惟有求真务实、真抓实干,才能解决所忧所患。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时刻保持清醒头脑,宁肯把可能遇到的困难估计得充分一些,把应对困难的措施考虑得周全一些,牢牢把握工作的主动权。大力倡导报实情、讲实话、求实效,反对浮华,戒绝弄虚作假,大力改进学风、会风、文风,坚决克服“五多”现象,把精力用在抓落实上。

时代在召唤,人民在期盼,怀揣着忧患意识前进,我们的脚步会走得更快更稳。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0 © 升达经贸管理学院外语学院团委学生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