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15日至18日,外国语学院在新图书馆2号报告厅成功举办了主题为“人工智能辅助高校外语教学与研究”的高级研修班。此次研修班旨在革新教学理念、传递前沿学术信息、共享成功经验,并着力提升教师的科研能力。研修班荣幸邀请到上海外国语大学的杰出学者冯庆华教授、韩子满教授、李颖博士和陶小雨博士,他们带来了系列精彩的主题讲座与实操工作坊,吸引了外国语学院全体140余位教师及来自兄弟院校的同行共享学术盛宴。研修班开幕式由王莉莉院长主持,学校人事处处长、教师发展中心主任王新平为研修班致开幕辞。



研修班首日,冯庆华教授带来了题为“语言数据与多维视角”的主题讲座。他从语言数据的收集、处理和应用等多个维度出发,深入剖析了语言数据在外语教学和研究中的重要性。冯教授指出,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语言数据的规模和复杂性日益增加,为外语教学和研究提供了更为丰富和多元的资源。通过实例分析,他展示了如何利用语言数据进行词汇统计、文体分析以及翻译质量评估等任务,为参训教师提供了一系列实用且高效的研究方法和工具。在实操环节,陶小雨博士首先做了题为“情感分析在外语教学与研究中的应用”的分享,探析了情感分析的概念及应用场景,展示了许渊冲莎剧汉译情感倾向表征下的译者主体性研究案例,引领老师们亲身体验如何利用微词云中文情感分析平台快捷上手进行文本情感分析。

次日,冯庆华教授继续以“大语言模型与提示语设计”为主题,探讨了人工智能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前景。他详细介绍了大语言模型的核心功能、特点以及在不同场景下的应用案例。特别是在文学创作领域,冯教授通过展示大语言模型生成的剧本片段,生动诠释了其强大的文本生成和创作能力。此外,他还着重讲解了提示语设计在大语言模型应用中的关键作用,为参训教师提供了优化提示语、提高模型输出质量的策略和方法。下午的工作坊中,李颖博士带来了关于“大语言模型辅助外语教学研究”的专题讲座。她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详细介绍了大语言模型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如文本详解、作文批量评阅等,并重点讲解了如何设计有效的提示语以引导模型生成高质量的文本。李博士的讲座拓宽了教师们的视野,提供了极具启发性的教学技巧。陶小雨博士则以“提示语工程及教育智能体的应用实操”为主题,通过生动案例展示了如何有效设计提示语,并总结了提示语设计的简洁公式:【角色】+【技能】+【任务】+【说明】;随后,陶博士全面概括了教育智能体的特点、应用场景及与AI大模型的比较优势,并从共享、创建、调教三个方面深入实操了教育智能体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与会教师收获满满。

在研修班的第三天,冯庆华教授首先展示了如何利用Powergrep文本处理工具进行高效的词频统计与文本分析。他强调,在大数据时代,外语教师应具备数据意识,善于从海量数据中挖掘有价值的信息,以支撑教学与研究。接着,冯教授围绕“数字技术与多模态教学”的主题,分享了数字技术在外语教学领域的最新进展和应用实践。他介绍了多种数字技术和工具,如数字人、AI视频、图文转视频等,并探讨了这些技术在外语教学中的潜在应用。冯教授指出,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为外语教学提供了更为灵活多样且富有创意的教学手段,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参与度。李颖博士则通过实操演示,展示了如何利用数字人技术构建多模态教学环境,实现更加高效且互动性强的教学模式。


研修班的最后一天,韩子满教授以“人工智能知识翻译能力探析——以文学掌故为例”为题,深入探讨了人工智能在知识翻译领域的最新进展。他通过对比分析不同人工智能系统的翻译质量,揭示了人工智能在翻译文学掌故等富含文化背景知识内容时的优势与局限。韩教授的讲座不仅加深了教师们对人工智能翻译能力的理解,更为教师们在翻译教学中融入人工智能技术提供了全新的思路与启示。

研修期间,与会专家和外国语学院各专业负责人等围绕“外语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进行了深入的座谈与交流,为外语类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等提供了宝贵指导,尤其是针对审核评估中应注意的细节进行了深入探讨。

当前,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全球科技竞争日趋激烈,教育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新挑战新机遇。此次研修班的成功举办,正是对外语智慧教学时代浪潮的积极回应。值得一提的是,尽管临近期末与年关,工作任务繁重,加之小孩放假需要照看,但外国语学院绝大多数教师仍坚持参加了此次培训,王莉莉院长更是带病全程参与,这种精神彰显了作为教师、教育者的责任与担当,以及外语教师面对变局、提升自我的迫切渴望。与会教师深刻体会到:智能、智慧教育并非遥不可及的未来,而是已然到来的当下;AI不会淘汰教师,但会取代那些不善于利用AI的教师;“我们不敢再用10年前、甚至20年前的经验方法去教育我们的学生!同行中,有的已经全副武装、火力全开,我们绝不能落后,更不能让我们的学生赤手空拳地面对未来。”同时,与会教师也深切感受到了外语界资深学者的风范,他们逻辑清晰、文档管理精细、笔耕不辍、乐在其中,展现出与时俱进的终身学习精神,尤其是对年轻学者的关爱与提携,给与会教师留下了深刻印象,也必将成为外国语学院教师深耕教育、不断提升教科研能力的强大动力源泉。(图:赵宏涛 文:张保培 审核:石皓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