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发展规划处!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发展规划处
 首页  机构设置  发展规划  政策法规  高教研究  他山之石  资源下载  联系我们 
公告通知 更多>>
关于《郑州升达经贸管... 09-04
关于成立郑州升达经贸... 09-01
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章程 06-03
河南省教育厅关于同意... 06-03
当前位置: 首页>>发展规划>>正文

郑州市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2021年05月14日 08:21   审核人: 责任编辑:

一、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20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指导下,在市政协的民主监督下,全市上下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按照省委工作部署和省政府工作报告要求,认真落实市委部署和市政府工作报告安排,坚定扛起“三个在”和“龙头高高扬起来”的职责使命,深入把握“控保稳进抬扛”六字要求,统 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 落实“六保”任务,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经济回稳向好 发展态势持续巩固拓展,较好完成了市十五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 的各项目标任务,“十三五”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总体完成,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初步核算,2020年全市 生产总值完成12003亿元,增长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 156.9亿元,增长0.9%;第二产业增加值4759.5亿元,增长 4.5%;第三产业增加值7086.6亿元,增长1.7%,三次产业结构。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1%;固定资产 投资增长3.6%;地方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3%;进出口 总额4800亿元,增长16%;实际吸收外资46.3亿美元,增长 5%;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3.7%;新增城镇就业13.96万人;居民消费价格上涨2.5%。在看到成绩的同时,还要清醒地认识到,在强力的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措施下经济实现逐步回稳,但经济结构性、周期性和 体制性问题叠加,经济持续回升的基础还不稳固,共性问题和个性问题交织,主要体现在:一是创新能力仍有不足。二是需求不振和成本上升共同制约经济增长。三是整体产业层次亟待提升。四是部分领域风险需要高度重视。这些问题需要在下一步工作中着力加以解决。

二、2021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和主要预期目标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和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是郑州国家中心城市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关键一年。做好明年经济工作,总体要求是,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河南的重要讲话指示精神,按照省委十届十二次全会和省委经济工作会议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 调,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以推 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数字化为基础,抢抓中部地区崛起、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机遇,坚持系统观念,统筹发展和安全,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六稳”“六保” ,聚焦科技创新、改革开放、城市发展方式转变、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公共服务能力提升、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六项重点工作,精准施 策、主动作为、奋勇争先,确保实现“十四五”良好开局,推进郑州国家中心城市现代化建设迈出坚实步伐,以优异成绩庆祝建党100周年。2021年的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5%以上;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5%左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9%;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5%;实际吸收外资增长3%;外贸进出口保持平稳增长;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左右;节能减排、环境保护等指标完成国家、省下达任务。 落实总体要求,实现预期目标,需要深入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牢牢把握“新阶段”的新定位、“新理念”的新内涵、“新格局”的新机遇,按照市委十一届十三次全会部署,强化“领”的责任、“创”的精神、“闯”的干劲, 紧盯科技创新、改革开放、城市发展方式转变、现代产业体系建 设、优化公共服务和风险防范等 “六大任务” ,提高宏观调控的前瞻性、针对性、有效性,加强各部门和各项政策协调配合,着力扩内需、增优势、挖潜力、添活力,确保经济实现量的合理增长和质的稳步提升。

三、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任务和措施

做好2021年经济工作,要坚持以国家中心城市建设为统揽,全面落实省委“领、创、闯”要求,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人民至上、坚持系统思维、坚持法治思维、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 按照“六大任务”要求,统筹推进八个方面重点工作,锐意进取、精准施策,努力实现“十四五”开门红。

(一)强化经济运行调控,着力迈好融入双循环“第一步”

积极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打通堵点,补齐短板,贯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提升国民经济体系整体效能,着力打造国内大循环的重要枢纽、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支点。

一是着力扩大有效投资。发挥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作用,聚焦中央预算内投资方向、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政策导向,加大项目谋划储备和申报力度,扩大“两新一重”领域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放宽民间投资准入门槛,规范推进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建立合理投资回报机制。充实调整 “982”补短板工程项 目、2021年和“十四五”重大项目库,抓好915个省市重点项目建设,确保完成投资4650亿元以上。放宽民间投资准入门槛, 完善涉企政策信息公开和推送制度,健全民间资本推介项目长效机制。积极推进南水北调中线观音寺调蓄工程等项目前期工作,力争大河文化绿道 (桃花峪至河洛文化段)、中国 (郑州)智能 传感谷启动区、紫光股份年产450万台智慧计算终端全球总部基地、中原大数据产业园等项目开工建设。加快龙湖金融中心、商代王城遗址项目等续建项目建设进度,确保郑州恒大新能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动力电池、华锐光电第五代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件、上海汽车零部件产业园等项目竣工投产。

二是全面促进消费提质升级。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 把扩大消费同改善人民生活品质结合起来,合理增加公共消费, 提高公共服务支出效率,打造时尚化、国际化消费中心。推动传统消费提质,加快建设高铁东站商圈,改造提升二七、郑东新区 CBD商圈服务功能,持续优化花园路商圈,建设多元化生活社区商圈。举办第二届“醉美·夜郑州”“惠聚中原”消费季等系 列促消费活动,激发夜间经济活力。积极引进国内外优质商业项目,鼓励知名商业企业在郑州设立区域性品牌首店、旗舰店、体验店。支持实体商贸企业数字化改造,鼓励社交电商、直播电商、社区电商等电子商务新生业态发展,支持住宿、餐饮、旅 游、汽车等企业开展直播电商业务,推动商贸业线上线下深度融合。充分挖掘县乡消费潜力,提升乡村消费、社区商业消费,加 快布局小店经济、便民集市。推动跨境电商产业集群发展,打造内陆地区国际网购消费中心。积极建设国家综合型信息消费示范城市。大力开发消费类展会,培育一批有国际影响力的时尚传媒品牌。

三是着力推动外贸提质促稳。培育外贸发展新动能,扩大外贸规模,优化外贸结构,促进外贸稳中提质。积极申建创新试点,力争国家服务贸易创新试点、国家文化出口基地等尽早获批。着力壮大市场主体。支持本土外贸企业做大做强,大力引进贸易型进出口企业、外贸综合服务企业,打造一批国家和省级外贸出口基地。全面落实扶持政策。用好“外贸贷”“出口退税资金池” ,对纳入省市“白名单”的外贸企业,履行好“服务官”职责,帮助解决实际问题,推动企业扩规模增效益。推动服务贸 易创新发展。科学编制服务贸易“十四五”发展规划,打造特色 出口基地,推动服务贸易集聚发展,促进制造业、服务业深度融合。继续增创省级服务外包示范园区,支持离岸外包业务发展,提升服务外包综合创新能力和公共服务水平。

四是着力提高经济循环效率。发挥“枢纽+物流+开放”突出比较优势,把枢纽优势转化为物流优势、物流优势转化为贸易优势,不断提升经济循环效率。加快交通和物流融合发展。建设便捷国内、通达国际的现代物流通道,构建“枢纽+通道+网络+ 平台+主体”的“五位一体”物流业发展体系。规划“2437+ N”现代物流枢纽布局,加快建设空港型国家物流枢纽和郑州万 邦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推动经开综保区功能整合,搞好3.2平方公里区域内建设项目。加快新郑综合保税区扩区规划申建工作,力争早日获批。抓好薛店物流基地规划建设。健全流通体制 机制,构建完备的中转物流金融和结算支撑。

(二)抢抓黄河战略机遇,着力打造更高水平的高质量发展区域增长极

充分把握黄河战略、中部崛起战略、郑州都市圈战略的叠加机遇,推动在黄河战略实施中率先取得实效,在引领郑州都市圈发展中不断强化龙头带动作用,在推动县域经济发展中尽快建立新优势,做好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机衔接,加快打造更高水平的高质量发展区域增长极。

一是着力推进黄河国家战略落地见效。把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摆在事关全局的重要位置,深入贯彻落实国家《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推进黄河国家战略“1+ 1+1+N”规划方案落地实施,以起步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示范区、黄河历史文化展示区、高质量发展引领区”三大目标任务 为重点,统筹推进沿黄生态治理、生态廊道建设和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加快推进“两路、三馆、四园”等重点项目建设 (S312 郑州境改建工程、大河文化绿道、黄河国家博物馆、黄河天下文化综合体、大运河博物馆、黄河文化公园、黄河滩地公园、大运 河文化公园、中原花卉科技博览园),高标准打造“两区、三带”(大运河文化片区、荥泽古城片区、沿黄生态带、索须河观光带、 东风渠滨河商业带)发展格局,着力推动核心示范区起步区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开展郑汴洛“三座城、三百里、三千年”文旅推介活动,加快黄河文化带、环嵩山文化带、中心城区文化板块“两带一心”建设,着力打造郑汴洛黄河文化国际旅游带。加强沿黄城市对接与合作,整合沿线创新资源,谋划打造 G30黄河科创走廊,高质量谋划建设郑洛西高质量发展合作带。

二是着力推进“1+4”郑州都市圈协同发展。推动建立都市圈联席会议制度及城市部门间一体化联动发展机制,深度推进郑开同城化,规划建设郑开同城化先行示范区,积极推进郑许、郑新、郑焦一体化发展。加快实施综合交通互联互通工程,推进“轨道上的都市圈”建设,开展跨黄河高速通道研究,重点推进焦平高速荥阳至新密段、安罗高速郑州段建设,谋划推进郑开同城快速路,加快形成高效便捷的通勤化交通体系。不断强化生态 环境协同治理,加快推进高标准防洪体系建设,统筹做好大气污染联防联治。实施重点产业廊道建设工程,推进重点产业带建设,构建都市圈产业集群。促进合作共享互惠,探索推进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同城化,联合推出更多高品质的文旅产品,探索推进郑州都市圈政务服务跨市同办。

三是着力推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深入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县域治理 “三起来”重要指示精神,加快实施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聚焦主导产业和新兴产业培育,打造县域经济发展新优势。以改革发展为动力,推进扩权强县和行政区划改革,支持新郑加快全省县域治理“三起来”示范县 (市)建设,落实 赋予新郑市156项市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以城乡贯通为途径,“做强”县城,“做实”特色小镇和特色小城镇,“做优”乡村振兴,构筑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实现县域生产总值全市占比逐年提高,县域经济在全省排名稳步提升。

四是着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规划。保障粮食安全,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实施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发展现代种业。牢牢守住耕地红线,以农村乱占耕地建房清理整治行动为抓手,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 止“非粮化”。着力提升都市现代农业发展水平,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抓好农产品供应保障,加快发展品牌农业,加快产业培育,做好产销衔接。实施产业振兴行动,培育壮大新型农业 经营主体,抓好现代农业示范园和美丽牧场建设,建设县级以上现代农业示范园30个、美丽牧场10个。加强高标准农田、“菜 篮子”生产示范基地建设,新建高标准“菜篮子”生产示范基地 5000亩,高标准农田2万亩,生猪存栏提高到100万头,着力保障城乡居民“米袋子”“菜篮子”。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健全防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统筹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开工建设美丽乡村精品村50个、示范村80个,尽快建成沿黄美丽乡村示范 带,形成3至5个美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和精品组团。

(三)推动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着力构建现代经济体系

在科技创新上集中发力,以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水平为核心,统筹支柱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壮大,在现代产 业体系建设上做实工作,推动经济体系优化升级。

一是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中原科技城为引领推动产业创新动能集聚,围绕 “一带引领,两翼驱动、四区支撑、多点联动”创新格局,努力申报引进重大科技项目,形成“双拎包”“双即”服务模式,积极争创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串联高新区、金水科教园区、中原科技城、鲲鹏软件小镇和智慧岛,打造沿黄科创走廊。加快研究出台促进新型研究机构建设、加大研发投入等系列政策,推进黄河实验室、嵩山实验 室谋划建设,新建省级及以上创新平台100家。重点对接哈尔滨工业大学、机械科学研究总院等,力争引进培育新型研发机构5家。加快国家技术转移中心建设,启动郑州技术要素交易市场建设,力争技术合同交易额超过240亿元。加强国际科技交流合作,推动高校院所、大企业搭建高水平专业化众创空间。围绕产业链凝练一批重大科技创新专项,引导全社会加大研发投入,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达到2.2%。力争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000家、科技型企业1500家。落实“黄河人才计划”,实施 “郑州市创业 创新团队引进计划”,大力引进产业发展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加强科技交流合作,办好创新创业赛事活动,培育一批创新创业孵化载体,持续优化创新创业环境,努力让郑州成为创新创业的热土。

二是大力发展数字经济。以出台《郑州市公共数据开放暂行办法》和建设公共数据开放平台为抓手,培育壮大5G、物联网、网络安全等数字核心产业。加快城市大脑三期建设,深化场景应用,建成5G基站2.4万个,谋划推动“安全大脑”项目建设, 建立健全城市数据安全管理体系,健全数字规则,形成“数字郑 州”安全保障体系。以国家大数据 (河南)综合试验区核心区建设为牵引,带动郑东新区智慧岛等数字园区建设发展,争创国家 大数据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加快推动数字郑州产业生态联盟建设,入盟企业达到300家,高校和科研院所达到20家。积极推 进华为、东软等知名大数据企业合作洽谈与落地,大力扶持一批大数据骨干企业发展。办好第三届世界传感器大会、2021北斗应用年会和第五届“强网杯”全国网络安全挑战赛等活动。

三是高质量发展先进制造业。大力推行“链长制”,绘制“四个图谱”,建立“四个清单”,实施“四个一”推进机制,着力提升产业能级。将电子信息作为“一号产业”全力打造,做强汽车及装备制造、新型材料等主导产业,力争主导产业占工业比重达到80%左右。做大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高端智能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努力创建国家燃料电池汽车示范推广城市, 战略性新兴产业比重达到30%左右。大力推进“亩均效益”创 新引领、领跑者、效能提升三大行动,淘汰出清煤炭、耐材、炭素等低效过剩产能300万吨以上。强化项目支撑带动作用,力争签约亿元以上工业项目120个以上。实施标志性项目工程,全年推进500个以上技术改造项目。强化融合发展,加快国家工业互联网创新应用推广中心建设,积极布局“星火·链网”新型基础设施超级节点,全年力争建成5家左右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和“工业大脑”。持续实施“万企上云接链”行动,“上云接链”企业达到4万家。打造20个以“企业集聚、产业集群、 要素集约、技术集成、服务集中”为鲜明特征的小微企业园,搭 建好大中小企业协调发展的平台。全面推进产业集聚区“二次创 业”,以提升亩均收益为导向开展“百园增效”行动,强化差异化政策和服务供给,激发载体发展活力。

四是加快推进现代服务业发展。加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实施力度,以资本市场培育为重点抓好现代金融业发展,持续推进龙湖金融岛、龙子湖基金岛建设。发挥郑商所龙头作用,做强期货产业链,大力发展会展业、飞机租赁业等新兴业态;做大做强枢纽型服务经济,积极争取国家在郑州布局开展高铁货运。建设郑州智慧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培育一批大型冷链物 流集成商和货运货代重点企业,力争实现 A 级物流企业达到106 家。推动科技创新与科技服务业发展紧密结合,开展 “两业”融 合试点,引导和支持制造业企业从主要提供产品向提供产品和服务转变。推进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创新消费产品、消费场景、消费方式,培育壮大家政、育幼、养老、健康、 旅游等现代服务业,积极开展智慧健康养老应用试点,发展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推动巩义、中牟、新密、登封创建全域旅游示 范区,举办“首届中国·郑州黄河文化旅游节”等黄河文化旅游融合协作体系列活动。优化调整服务业“两区”,建设生产性服 务业发展平台,促进服务业专业园区加快集聚现代物流、研发设计等市场主体。

(四)高水平推进对外开放,着力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

秉承开放发展理念,坚持走好“枢纽+开放”路子,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统筹“五区联动”,深化“四路协同 ,加快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

一是加快打造国际交通枢纽门户。建成高铁南站、郑济高铁 河南段,推动小李庄火车站及其配套工程等综合交通节点工程建设,郑许市域铁路郑州段实现轨通。持续推进机场三期扩建工程中北货运区工程和中国邮政郑州航空邮件处理中心项目建设,推进与东航战略合作,加快基地航空公司培育引进。

二是继续拓展开放载体。制定实施自贸区郑州片区深化改革开放方案、多式联运国际性物流中心建设实施方案,落实好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提升投资贸易自由化便利化水平。加快综保 区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万邦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推动建设郑州经开综保区口岸作业区、物流仓储区、综合服务区和保税加工区,谋划申建薛店综合保税区,推动新郑综保区扩区。完善“一站式”快捷大通关服务体系,逐步推行“7暳24”小时通关或预约通关服务,建立冷链等特种货物个性化通关机制,推动海关监管互认。

三是持续提高开放能级。深化郑州-卢森堡“双枢纽”战略合作,继续推进卢货航亚太地区分拨中心项目建设,用好第五航权,积极引进航空公司总部,加快发展本土航空公司。加快中欧班列郑州集结中心智慧场站管理平台等3个示范项目建设,力争中欧班列 (郑州)开行1500班以上。举办第五届全球跨境电子商务大会,推动跨境电商进口药品和医疗器械试点业务正式开展,拓展跨境电商线上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服务范围和服务能级,提升跨境电商参与国际国内双循环系统支撑能力。强化与中铁联 集及连云港、天津等港口的合作,建设以东向为主的铁海联运国际通道,海铁联运集装箱增长10%以上。

四是全方位深化对外合作。聚焦先进制造、科技研发和生产性服务业,以32个核心板块和产业集聚区为载体,创新使用平台招商、基金招商等招商方式,瞄准“头部企业”,常态化开展 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重点区域招商。开发区引进30亿元以上、区县 (市)引进10亿元以上项目均不少于2个。利用中国 (河南)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世界旅游城市论坛等重大活动,邀请一批国内外500强、大型央企高管来郑考察,推动企业与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项目、技术、市场等方面的交流合作,推进中欧区域政策合作案例地区平台建设,发挥中欧经济合作中心作用,拓展泛亚欧铁路经济合作平台效益,深化与欧铁盟合作交流,共同举办第四届亚欧互联互通产业合作论坛。高质量办好世界城地组织亚太区第八届全体会员大会。

(五)高品质推进城市建设,着力推动城市发展方式转变

强化规划引领,高质量编制《郑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0—2035年)》,以“三项工程、一项管理”带动老城有机更 新、优化公共服务,以32个核心板块开发建设构建分布式、多 中心、网格化城市格局,持续优化城乡结构、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质,以城市发展方式转变带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建设安全、整洁、有序、智能的城市。

一是不断提升城市承载能力。全面加快32个核心板块建设, 年底前完成土地征收工作,确保板块核心区主体项目全面开工。推进基础设施 “一张网”建设运营,开工建设新龙路、农业路 (西三环—西四环)快速化、紫荆山—长江路组合立交、彩虹桥拆除新建等市政重点工程,全年打通断头路65条。大力建设“轨道上的都市”,持续推进轨道交通3号线二期、6号线一期等 项目建设,加快推进市域快线前期工作。加快公路交通项目建设,重点推进焦平高速公路荥阳至新密段等项目,第二绕城高速全面开工建设,环城货运通道上半年具备通车条件。加快市政基 础设施建设,发展天然气用户9万户,新建改造燃气管网100公里;新增集中供热入网面积500万平方米;加快郑州新区污水处理厂二期等污水处理项目建设;加快推进郑州南部二期日处理2250吨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建设;新建公共停车泊位5万个以上;推广海绵城市、韧性城市建设。

二是推动城市有机更新。深入实施百城建设提质工程,大力推进基础设施“一张网”“一体化”建设和运营。推进城市道路综合改造,确保完成 “一环十横十纵”城市道路综合改造工程二期、三期的建设任务。有序实施老旧小区综合改造,确保2000 年前的1992个老旧小区改造项目实现大头落地,推动无主管楼院“红色物业”全覆盖。推进城乡结合部综合改造,补齐城乡社区发展治理短板。常态化推进“序化、洁化、绿化、亮化”,打 造精品道路1000条,中小修道路63.8万平方米,架空线缆入地 改造150公里,改造25条道路照明高低压设施。持续推进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建成区居民生活垃圾分类覆盖率不低于97%。

三是着力提升生态环境。坚持“三滩分治”优化黄河沿岸生态体系。实施国土绿化面积3.13万亩,中幼林抚育5.8万亩, 新建绿地500万平方米,新建公园、游园100个,新建500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公园20个,开工建设14条生态廊道。深入推进大气污染防治,完成 PM10、PM2.5国家和省定目标。坚持“四水同治”“五河共建”,强力推进水污染防治,加强饮用水源 地环境保护,有序推进农村黑臭水体整治工作,推进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总干渠 (郑州段)两侧饮用水水源保护区风险源排查,保障“一渠清水永续北送”。全面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持续深化落实“河长+检察长”制,坚决制止“占地造湖”等行为,坚决防止触碰生态红线的违法建设行为。积极开展土壤污染防治,强化农业农村面源污染防治,确保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和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达到100%。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大力推进节能降碳,加强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继续推进清洁能源供暖项目建设,合理控制电力行业用煤总量、严格压减非电行业煤炭消耗,加快煤炭分类处置,压减产能230万吨以上。

四是增强城市文化品质内涵。围绕黄河文化带、环嵩山文化带、中心城区 “两带一心”文旅空间战略布局,持续强化黄河历史文化主地标城市地位,开展夏文化研究、石窟寺保护利用专项工程,加大黄河国家博物馆等“十大工程”推进力度,郑州博物馆新馆、“两院”正式开放启用,基本完成大河村考古遗址公园仰韶文化博物馆建筑主体工程建设。高标准筹划2022年首届世界大河文明论坛,高质量举办国际旅游城市市长论坛、第九届 “博博会”、黄帝故里拜祖大典、黄河合唱节、黄河旅游节等大型文化活动,持续叫响黄河文化影响力。加快推进 “郑好看”精品 小剧场建设,持续开展2021年“舞台艺术进乡村、进社区”演出和郑州市精品剧目演出活动,组织文化惠民演出1200场、精品剧目演出30场。推进只有河南·戏剧幻城、华强四期·中华复兴之路、海昌极地海洋公园、郑州海洋生物博物馆等项目加快建设,力争年底前开门营业。扎实做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

(六)全面深化改革攻坚,着力激发市场活力

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努力破除妨碍生产要素市场化配置和商品服务流通的体制机制障碍,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

一是着力营造一流营商环境。深入贯彻落实国家、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确保在2021年河南省营商环境评价中继续保持第一位次,争取在国家营商环境评价中尽快进入全国先进行列。以一件 “事”和一“事件”为牵引,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持续做好网上办、工程建设项目审批、不动产登记和企业注册登记改革落 实落细,依托 “郑好办”新增政务服务网便民利企高频事项300 项以上。完善安全审查机制,深入推进市场监管综合行政执法改革,营造竞争高效的市场环境。不断提升服务外商投资企业的能力和水平,降低进出口环节合规成本和推进通关便利化,协调做好通关监管模式创新。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弘扬企业家精神,着力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适时组织清理不利于优化营商环境的政府规章、规范性文件,着力消除制度性障碍,深入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继续推进四级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建设。

二是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积极争取创建国家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试点城市,引导各类要素协同向先进生产力集聚。开展盘活存量土地攻坚行动,建立低效用地动态发现和调整机制,完善定价机制和竞价规则,推进产业用地政策落地和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加强政府债务管理,用足用好新增债务限额。强化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建设,提高上市公司质量,打击各种逃废债行为。深化科技成果使用权、处置权和收益权改革,推动科技成果资本化。加快培育与特大城市相适应的数据要素市场,加强数据资源整合和安全保护。深化要素价格市场化改革,进一步扩大电力直接交易规模和范围,继续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拓展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功能,探索和尝试远程异地评标,推动土地使用权、排污权、用能指标、水权等自由交易、市场化配置。

三是加快实施国企改革。深入实施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制订 《“十四五”国资国企发展规划》,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推动全市业务同类,资产同质企业的全面整合,提高国有资本运营效率。严格落实“政企分开,政资分开”,实现全市经 营性国有资本集中统一监管。优化股权结构,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完善公司治理。

四是推动重点领域体制机制创新。建立健全财政资源统筹机制,推进分领域财政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改革,健全完善市与区县(市)财政管理体制,全面推进预算绩效改革,探索市级零基预算,增强现代财税体制在资源配置、财力保障和宏观调控等方 面的基础作用。坚持全市规划一盘棋、一张网、一张图,完善分 类、分层、全流程规划管理机制。持续推进农村承包地“三权分 置”改革,探索农村宅基地、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制度改革。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全面推进开发区体制机制改革,完善开发区党政机构权责职能体系,积极争取扩大自贸区郑州片区范围。依法推动社会信用体系高质量发展,积极推进第二批信用示范试点建设,持续推进国家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城市建设。

(七)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理念,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扎实做好省市重点民生 实事,着力做好重点群体就业创业、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高等教育资源引进、体育基础设施建设等工作,确保把民生实事办实办好,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

一是稳定和促进就业。着力促进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创业,稳定就业基本盘。持续打好社会保险降费减负政策组合拳,加大创业担保贷款、创业补贴等政策支持,支持多渠道灵活就业。加大对新吸纳劳动力企业、困难企业和重点行业的支持力度。全年新增城镇就业人数12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万人,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

二是提升医疗保障服务能力。着力打造“健康郑州”,深入开展健康郑州专项行动。加快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持续推进疾控机构、应急物资储备中心、基层医疗机构等项目建设,建成郑州市传染病应急检测中心,实施市疾控中心实验室改造升级, 完成8家县级疾控中心标准化建设,全面完成100家政府主导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加快优质医疗资源均衡布局,完善分级诊疗体系,深化“四医联动”改革,持续推进区域医疗中心建设, 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深化公立医院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建设和能力提升项目,不断提升医院精细化管理水平。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巩固郑州市国家卫生城市成果。

三是大力发展教育体育事业。高质量建设“美好教育”,市区新建、改扩建20所中小学校,市区新投用中小学校30所,新增学位2.7万个;年内开工9所高中。持续推进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大班额消除及巩固工作,午餐供餐和课后延时服务向县乡延伸。完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继续做好高等教育资源引进工作, 推动哈工大创新研究院9月份招生运营。扎实推进“体育强市” 建设,精心组织郑州国际马拉松等大型赛事,高标准承办好 WTA 郑州国际网球赛等国际顶级赛事。加强体育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进市内各区“一场一馆”和县 (市) “两场三馆”建设,合理规划和建设老旧小区的健身设施,满足城乡居民健身需求。

四是统筹做好社会保障工作。积极推进医疗保险市级统筹, 探索健全职工医保门诊共济保障机制,稳步推进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加快构建多层次的医疗保障体系。建立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落实城乡低保标准自然增长机制。密切关注物价变动情况,及时足额发放价格临时补贴。大力推进养老服务设施建设, 持续推进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发展第三支柱养老保险,新增养老床位3000张。持续推进住房保障体系建设,加快完善长租房政策,逐步使租购住房在享受公共服务上具有同等权利,规范发 展长租房市场;2021年新开工安置房1.5万套,建成安置房4万套,分配公租房7000套,回迁安置群众10万人;加强青年人才公寓建设,确保年底前完工3098套。

(八)统筹发展与安全,着力稳住经济发展基本盘

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树立底线思维,注重堵漏洞、强弱项,有效防范化解各类风险挑战,实现发展和安全互为条件、彼此支撑。

一是巩固拓展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全面落实“防输入、防散发、防反弹”要求,压实“四方责任”,扎实落实各项防控措施,持续提升老年人和儿童等非手机用户群体的健康码服务水平,实现闭环管理零缺陷、病毒消杀零死角、核酸检测零遗漏、高危食品零失控、从业人员零感染“五个零”目标。加快推进P2实验室建设,严管三大枢纽、重点人群、重点场所、哨 点医院和冷链食品。启动突发公共事件医疗救援基地建设,核酸检测能力达到5至7天完成全员检测建设要求。常态化开展新冠病毒疫苗接种工作,争取做到高风险人群“应接尽接”。推进市级、县级重点疫情救治基地建设,将郑州市六院、郑州岐伯山医 院建成市级重大疫情救治基地,加快推进二级以上发热门诊建设,定点医疗机构救治床位数占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床位比例达到 10%以上。做好重要节日、重大活动的保障工作,统筹推进常态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确保疫情防控工作有力有序、经济社会发展持续向好。

二是着力稳定经济运行。继续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 保”任务,完善宏观政策组合,强化预期管理,保持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保持对经济恢复的必要支持力度,实施更加精准有效的政策操作,不急转弯,把握好政策时度效。高标准编制完成“十四五”规划《纲要》及各类专项规划,更好引导社会预期、重塑市场信心,以高质量规划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

三是防范化解各类经济社会风险。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树立系统思维,处理好恢复经济和防范风险关系,抓实化解地方政 府隐性债务风险工作。稳妥做好高风险中小金融机构风险化解处置及改革,有效防范和化解重点领域风险。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多策并举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开展商品房项目逾期交付及违约风险专项排查,有效引导和化解矛盾纠纷。加强市场监管体系建设,强化食品药品监督管 理,守牢食品药品安全底线。建设综合性应急救援保障基地和应急管理信息化综合应用平台,不断完善全市应急管理体系,开展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创建,以安全生产三年专项整治行动为抓手, 深化双重预防体系建设,强化重点行业 (领域)安全管控,狠抓安全生产责任落实,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继续深化社会治理,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完善社会矛盾纠纷多元预防调处化解综合机制,扎实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建设。

主办:市发展改革委 督办:市政府办公厅二处 抄送:市委各部门,郑州警备区。 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市政协办公厅,市法院,市检察院。 郑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2021年2月18日印发

下一条: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

关闭

中国人民大学发展规划处 | 华中农业大学发展规划处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发展规划处 | 重庆大学发展规划处 | 河南大学发展规划处

      版权所有: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发展规划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