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十项计划 注重十个结合——郑州大学团委深入组织开展2010年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作者:王新平 时间:2010-12-24 责任编辑:

为继续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进一步巩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成果,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社会实践能力,引领广大团员青年学生继续深入基层实践、继承民族传统、弘扬时代精神,根据中宣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学联联合通知的精神,按照全省暑期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统一部署,郑州大学团委在学校党政领导的悉心指导下,实施“十项计划”,注重“十个结合”,深入组织开展了暑期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今年,郑州大学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以“贯彻科学发展观,服务农村促和谐”为主题,关注河南发展,结合社会热点,创新实践形式,拓展实践途径,增强实践成效,加强基地建设,进一步完善创新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长效机制,按照“按需设项、按项组团、双向受益”和“就近就便、小型分散、灵活多样”的工作原则,坚持“全员化参与、基地化建设、项目化管理、社会化运作、学分化考核、精品化推进”的工作思路,组织全校5万余名团员青年广泛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全校99.2%的本科生和89.6%的研究生分别以分散单独活动、就近就便组队、立项组队等形式参加了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为集中力量,发挥优势,示范带动,形成聚焦效应,郑州大学团委优化整合校内资源,组建了47支校级重点团队、72支院系重点团队和156支班级团支部志愿服务小分队,重点实施“十项计划”,即“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建设”国情考察计划、大学生灾区援助计划、“绿色中国、青年先锋”两型社会建设推广计划、农村基础教育服务计划、“我爱我的家乡”文化科技下乡计划、农村医疗卫生扶助计划、“与挑战同行”调研计划、“郑大之子”校友寻访计划、“感恩郑大,宣传母校”计划、服务大中原经济区建设计划等10项专题实践活动。“十项计划”专题实践活动深入到我省及周边省市的革命老区和偏远山区,完成课题266项,开展文艺专场演出53场次,理论政策宣讲161场次,法律知识讲座72场次,直接服务群众52000余人,并为13000多名群众提供了医疗义诊服务,免费赠送各类学习用具、文化卫生用品、办公用品价值17万元,为省内34家企业提供了网络平台开发、生产技术革新、企业节能减排、营销方案策划、物流运作管理等服务,为全省5个旅游景区进行了旅游开发策划,为全省22个村镇进行了新农村建设规划。在田间地头、山乡农寨,在厂矿车间、学校医院,到处活跃着学生们的身影,飘扬着“三下乡”的旗帜,到处是忙碌的镜头和感人的场面。《中国教育报》、《河南日报》、《大河报》、《河南科技报》、河南电视台、河南人民广播电台及省内各地市主要新闻媒体对我校今年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进行了多种形式的报道,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产生了良好的反响。

长久以来,郑州大学始终高度重视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把组织好“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作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途径,不断丰富活动内容,创新活动形式,提供政策保障,建立长效机制,使更多的青年学生在社会实践当中经受锻炼、成长成才。2010年暑期社会实践,郑州大学立足省情校情,着力实施“十项计划”,坚持注重“十个结合”,使这一历经多年的共青团育人品牌活动得到不断深化和创新。

与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紧密结合。近年来,社会实践逐渐成为加强大学生思想引领工作,培养造就坚定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有效方式。今年,我校组建了5支校级重点团队、20支院系重点团队,近1700余名学生参与暑期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足迹遍布鹤壁市西岗镇、新乡回龙村、濮阳市辛庄村等20多个地方,采取理论培训与实践活动相结合、社会观察与素质拓展相结合、文艺汇演与论坛讨论相结合等行之有效的方式,组织大学生进行社会观察,了解国情省情,不断提高政策理论水平、创新实践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使他们进一步坚定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同时,校团委选派3名学生骨干赴重庆参加全国高校学生骨干培训班、选派2名学生骨干参加省高校团学干部培训班,并择优安排155名学生干部到中国移动郑州分公司、洛阳分公司、南阳市人民检察院、鹤壁市各区县、邓州市各乡镇等地进行挂职锻炼。

与服务“大中原经济区”构建紧密结合。大中原经济区即跳出行政区划的束缚而着眼于整个中原地区,联合河北、山东、陕西等周边省份的部分地区,探索出一条城镇化的新模式。今年,郑州大学暑期社会实践服务队就如何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促进中原崛起,着力为建立以郑州为中心的大中原经济区进行了实践调研,提出了宝贵意见。首先,实践团队着力服务河南经济主战场,对影响河南发展的城市规划、节能减排、电网改造等重要问题进行了实践调研并提出了合理化建议。其中,郑州大学管理工程系深入豫联集团电力公司,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调研企业节能减排工作,帮助豫联集团学习先进企业发展低碳经济的先进经验和优秀做法。又如郑州大学电气工程学院组建“践行低碳环保经济,服务新乡电力发展”社会实践队赴新乡市电业局,在夏季用电高峰来临之前,对电力局内送配电设施、变电装置进行技术革新与维护,有效地保障了新乡市民、企业的正常用电。其次,实践团队在河南省周边地区宣传促进大中原经济区发展。郑州大学法学院、商学院、思源之家社团纷纷组建社会实践分队赴湖北、陕西、山西、云南、贵州等周边省市进行义务支教、援助灾区、政策宣讲、普法宣传等活动,对外树立河南形象,得到了当地政府高度评价,为大中原经济区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与服务“三农”紧密结合。今年,我校多个实践分队认真践行“贯彻科学发展观,服务农村促和谐”的主题,赶赴新乡辉县、鹤壁淇县等地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服务三农实践活动。一是义务支教。郑州大学商学院、工程力学系、信息工程学院、护理学院等20个院系(社团)社会实践队在新乡辉县、周口扶沟县、安阳滑县的二十多个省内村镇开展义务支教活动,此外商学院、思源之家还远赴云南省、贵州省,支援当地初等教育发展。2010年春,中国西南地区遭受罕见旱灾,灾区孩子们的生活现状牵动着千里之外郑州大学学子的心,商学院“情润西南”教育助学服务团队克服了火车严重超员、高速公路塌方等诸多困难,赴西南干旱灾区——云南省保山市璐江镇芒颜村等少数民族村落开展教育助学和社会调研活动,为孩子们送去了学习用具与社会的关心。二是医疗下乡。郑州大学基础医学院、护理学院、口腔医学系、公共卫生学院、药学院等医科院系充分发挥专业特长在省内上蔡县、确山县、尉氏县、沈丘县、新安县的十余个乡镇开展了免费义诊、免费送药、普及医疗常识以及宣传医改政策的活动,共为13000余位村民提供了医疗服务。三是实践调研。为探究农村科技文化卫生水平现状与发展,社会实践团队也根据各自专业特色进行广泛的调研。新闻与传播学院在洛阳市伊川县深入了解中共中央、国务院为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解决农民“买书难、借书难、看书难”问题而在全国范围内实施的“农家书屋”工程的现状以及新生代农民工媒介使用状况调查,针对调查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形成调研报告,提高农村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建设的效率,改善农民生活质量。四是结对帮扶。暑假期间,我校积极动员基层院系开展结对帮扶活动,第三附属医院和物理工程学院在平顶山鲁山县团城乡鸡冢村一道为当地村民进行了送医送药、义务维修、微机赠送的帮扶活动,为村民带去了实惠。

与关注民生、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紧密结合。民生问题,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核心,也是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的热点。今年,郑州大学13支校级重点团队、22支院系重点团队、35支班级团支部分队深入基层、结合实际,围绕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建设,紧扣2010年全国“两会”热点,密切关注国计民生,理性思索社会问题,开展了一系列主题鲜明、特色突出的宣传教育活动。一是关注留守儿童,推动农村教育发展。微尘爱心社前往周口市扶沟县,调查农村留守儿童现状,通过支教活动着力培养家庭教育意识,促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针对当下农村教育中出现的教育意识落后、辍学严重等问题,积极献言献策。二是关注医疗现状,促进医疗改革发展。护理学院走入郑州各个基层社区,利用调查问卷、实地走访等形式了解社区医疗现状;公共卫生学院艾滋病综合防治社会实践服务队、三附院奔赴上蔡县、确山县、尉氏县、沈丘县及南阳邓州孟楼艾滋病村调查农村艾滋病防控现状,队员们利用所学专业知识开展调查,详细分析各防控组织体系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三是关注煤矿安全生产调研,由信息工程学院2009级学生自发组成的煤矿安全生产及职业病调研小组在矿区和医院进行了深入的调研和走访,为生产部门和疾病防疫部门提供了大量数据,并从大学生的角度对问题的解决提出了建议。

与服务大学生就业创业紧密结合。就业创业是大学生成长发展的核心需求,也是党和政府及社会关注的焦点,进一步发挥实践优势,培养大学生的社会化技能、提高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是新形势下深化“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主要方向。今年,我校将就业创业见习、社会化技能培训融入社会实践过程中,有效促进了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的提升。一是依托“郑州大学社会实践基地”,开展就业创业调研。信息工程学院与河南省洛阳市嵩县共建“新农村信息化建设实践基地”,并深入走访了市人事局、劳动与社会保障局、中国移动通信洛阳分公司等10余家企事业单位,就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情况进行调研。二是推进社会实践基地转型,组织学生就业见习。我校积极推进实践基地由“单一实践型”向“实践就业复合型”提升,不断拓宽、延伸社会实践基地的功能,使其同时成为就业创业见习基地。如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社会实践团队前往中国500强上市企业——平顶山神马集团开展以“青春在沃 神马见习”为主题的见习实践活动,帮助大学生把专业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生产中,认清自己,发现不足,选择正确的成长成才道路。三是优化实践环节,注重能力培养。在设计社会实践时更加注重了团队结构、每位成员的角色和职能分配、实践目标细化、活动实施的过程控制等环节,在社会实践中锻炼学生的沟通能力、组织协调能力、领导决策能力、活动执行能力、策划宣讲能力等社会化技能,使社会实践组建的团队以及活动实施过程成为大学生提高自己社会化技能的有效载体。据不完全统计,暑期河南省共有170余家单位接纳超过1500多名大学生进行实践、见习。

与增强团员意识教育和基层团组织建设紧密结合。首先,我校在进行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中积极动员院系在服务地开展团日活动,增强团组织凝聚力,提高团员青年责任意识、奉献意识、服务意识与合作意识。其次,开展团建调查、推进基层团建工作。暑假期间,我校组织公共管理学院等院系深入郑州六区六县各中学对学校团建情况、中学校园周边安全环境、基层团干部成长路径等方面开展调研。截至目前对以上12个区域的近80所中学的调研已经结束。同学从搜集到的大量信息中分析基层团建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法,进一步提高了团学干部处理团工作的能力,同时,整理出来的意见建议也已反馈到各个中学,推进了基层团建的步伐。第三,47支校级重点团队和72支院系重点团队全部成立临时团支部。临时团支部通过支部会议、群邮箱、qq群、飞信群等方式在实践过程中交换思想分享成果,并定期向指导老师汇报情况,让团组织及时了解实践进程以及队员们的思想动态,加强了团组织对实践小组的指导力度。第四,实践团队纷纷帮助服务地区建立团支部。由于农村在外务工青年较多,青年脱离学校较早,团组织覆盖、影响力相对不够,校团委在调研新农村社区建设情况时即在回龙村,协助当地村委会建立了村团支部,以扩大团组织在农村的影响力。此外,机械工程学院、软件技术学院、化工与能源学院等院系也积极与企业团委进行沟通接洽,交流团工作方法经验,促进了团在企业单位做好青年员工思想引领的工作。

与机制创新紧密结合。完善机制、注重创新一直是“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不断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我校在今年的社会实践活动中普遍注重机制建设,进行了积极探索与完善。一是导师制。我校大力鼓励专业教师和党政管理干部、辅导员等参与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采取“团队申报、教师自荐、部门选派、团委委派”紧密结合的方式,共有近200位教师、管理干部在活动前选题、活动中实施、活动后提炼等方面给予实践团队全方位指导,确保了各团队实践活动的有效开展。二是学分制。根据《郑州大学关于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实施意见》,为进一步推进我校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体系化,使社会实践活动在学校教育教学体系中充分发挥育人功能,全校普通本科学生在校完成课内必修、选修和其他实践环节学分的同时,必须参加社会实践活动项目,填写《郑州大学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登记表》,并在活动结束后提交不少于 3000字的社会实践调研报告(或心得体会),由学校进行审阅与鉴定,合格后可获得相应的学分。三是奖励制。社会实践活动前,校团委邀请有关专家学者对所有的申报项目进行评审,并根据评审情况确定校级重点项目以及是否对该项目提供奖励以及具体奖励金额。实践活动结束后,校团委将对该项目开展情况、社会效应等进行认定评价,选出获得各类社会实践奖项的实践团队、个人,并给予适当额度的奖励。四是全员制。为了扩大社会实践活动的参与面,强化实践活动的育人功能,校团委要求社会实践活动的主体由本科生占主导转变为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共同组建实践团队,同时鼓励不同院系合作申报项目,鼓励不同专业的学生合作申报项目,促进参与者的共同进步和提高。如由三附院博士生、硕士生与物理工程学院硕士生和本科生组成的联合服务队赴平顶山鲁山县鸡冢村开展结对帮扶活动,提供家电维修、健康义诊等多方面的服务;由电气工程学院组织的博士生、硕士生实践服务团赴安阳电力公司开展了城市配电网优化设计改造,取得了很好的社会评价;研究生院组织3支博士生、硕士生实践服务团深入信阳新县、息县、固始县围绕县域经济发展、旅游资源开发进行了规划设计。这种联合组队的方式,有效地实现了优势互补,节约了实践成本,提升了实践效果,扩大了影响力。

与党员创先争优活动紧密结合。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是提高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重要举措,今年,郑州大学以“做科学发展先锋队,当建设高水平大学排头兵”为主题,从提高思想认识、把握总体要求、紧密结合实际、加强组织领导四个方面,紧紧围绕创先争优活动主题,积极开展暑期社会实践,迅速投入到创先争优活动中来。据统计,学校共有24支党员大学生队深入基层,开展暑期大学生实践活动,积极践行“四走进”。走进农村,服务新农村建设。如法学院赴驻马店确山县竹沟镇,服务老区,送法下乡;走进社区,了解社情民意。如临床医学系医疗调研实践团队深入基层社区,了解医疗改革现状;走进企业,感悟经济发展。如化工与能源学院赴河南心连心化肥有限公司,践行节能减排,服务企业技术创新;走进基层,如公共管理学院深入平陌村农家中,通过与村干部及群众深入交谈,利用模范事例,宣讲“三平精神”。广大学生党员在活动中磨砺了品格,坚定了信念,“创先争优”活动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与服务驻外团工委建设紧密结合。自团省委重点推进驻外团工委建设以来,郑州大学团委认真学习相关文件和会议精神,时刻关注相关信息,认真研究驻外团工委的组织架构、服务对象、重点工作,积极与共建共联对象驻广东(深圳)团工委沟通,了解他们的基本情况,工作的方式、方法,目前正在开展的重点工作等等,同时,认真研究分析务工青年的新特点、新变化,了解外出务工青年的工作、生活和思想状况,积极寻找共建共联工作的结合点与切入点,拟定共建共联工作方案。一是充分发挥高校人力资源优势,组织大学生针对性的开展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积极协助驻外团工委开展团建调研,摸清外出务工青年情况,并帮助驻外团工委进行网站开发建设与维护工作;二是充分发挥高校教育资源优势,为务工青年重点提供就业创业、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礼仪知识、计算机知识、英语学习等方面的专题培训,进行职业生涯个案规划,提高就业创业的竞争力;三是充分发挥高校青年志愿者服务品牌,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建立务工团员青年关爱帮扶平台,组织开展经常性的“关注留守儿童、关爱空巢老人”等送温暖献爱心活动。

与校市、校企合作紧密结合。校市、校企合作工作在搭建社会服务和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平台方面卓有成效,校团委积极践行“以服务求生存、以贡献求发展”的现代理念,充分发挥我校的人才和科技优势,促进产学研有机结合,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构建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合作新机制,积极探索“产业创新联盟”等新的合作模式。首先,我校与鹤壁、安阳、商丘等市签订校市合作协议,充分依托当地政府、企业、农村资源,为大学生社会实践开辟新路径。7月15日,我校社会实践分队参加了2010年河南大学生暑期鹤壁社会实践活动启动仪式。在鹤壁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实践小分队与鹤壁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一同座谈,深入了解鹤壁市发展的理念及中长期发展规划,对鹤壁产业聚集区建设情况和新农村社区建设进行了专题调研,了解了现代化产业和新农村建设的发展现状。信息工程学院积极帮助嵩县政府制作红色网站,建设“三网一库”平台帮助当地解决信息落地入户问题。其次,我校与多个国有大型企业签署校企合作协议,促进人才培养、科技应用。化工与能源学院的王定标教授实践团队运用多年科研经验提出了造气炉改进初步方案并对改进后的结构进行模拟,协助河南省心连心化肥有限公司对最优结构进行实验验证,攻克企业发展所遇到的重重难关,并和企业签订了长效的技术指导协议。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社会实践团队则前往中国500强上市企业——平顶山神马集团开展以“校企合作 神马见习”为主题的校企合作实践活动。实践后,队员们回到学校,针对新材料、新技术的具体应用、规模生产等进行实验与调研并形成调研报告进行反馈,提供技术应用方案。

2010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工作已渐近尾声,郑州大学全校5万余名团员青年在生动的实践中,体验了农村的快速发展,奉献了自己的智慧才干,收获了期间的点滴感动,看到了祖国的辉煌未来,坚定了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社会实践是一扇窗,生活在菁菁校园的莘莘学子深入了基层、观察了社会、认知了世界;社会实践是一个舞台,遨游在理论长河的济济人才做出了贡献、受到了教育、增长了才干。总结收获,继往开来,郑州大学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将按照“普及化+课程化+项目化+基地化+效益化”的模式,沿着科学、实效、创新、发展的道路继续前行,为服务大学生成长成才、推动中原崛起做出新的贡献。

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信息工程学院
书记信箱:88010201@qq.com
地址:河南省郑州新郑龙湖镇文昌路1号信工学院 电话:0371-62436422 邮编:451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