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艺副刊

圆光含万象 碎影入闲流——论王维山水田园诗的“光”之美(四)
发布时间:2021年06月04日  浏览次数:次  新闻作者:  摄影:  来自:    责任编辑:xks

中国教育报河南记者站 

在大自然中,光线的照射是无声的。但在王维的诗中,光与声也时有交汇。如:“草色摇霞上,松声泛月边”(《游悟真寺》)“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酬长少府》)等。《鸟鸣涧》写道:“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人很悠闲,桂花飘落;夜很幽静,春天的山中空寂无人。一轮明月升起来惊动了山林里的鸟儿,不时在山涧中发出鸣叫。在无声无息、闲静至极的环境中,皎月初升带来光明,而升起的月光仿佛也同时带着声响,这才惊动山鸟发出叫声。鸟鸣是惊是喜?是动是静?是惊中带喜?动中含静?或许兼而有之。鸟鸣能否看作是对有声之光的一种回应?对一片寂静的一个反衬?这无声又似有声的月光,是眼中之光还是灵魂之光?或许兼而有之。黑格尔说:“诗的艺术作品只有一个目的,创造和欣赏美。”此诗运用光与声的结合,营造出一个无比空灵、神秘的意境,表现了诗人仿佛进入独享仙境的极乐,也让读者体会到透彻澄明的闲适美、宛如梦幻的宁静美。

正如色分冷暖一样,光中也含着温度。在王维的诗中,这种温度有时是客观的,有时又是主观的,有时是主客观兼有的。有时是为景所用,有时又是为情所需。如:“空谷归人少,青山背日寒。”(《酬比杨员外暮宿琴台朝跻书阁率尔见赠之作》)黄昏时空荡荡的山谷中归来的人很少,在绿色大山背阴的一面因不见阳光让人顿生寒意。这看似平常的句子,却客观而生动地写出了山之阴阳两面的温差冷暖。而“寒塘映衰草,高馆落疏桐。”(《奉寄韦太守陟》)句,则写寒冷的池塘里倒映着衰败的秋草,高高的客馆前稀疏的梧桐落叶纷纷。既有季节的温度——草枯水冷的秋凉,又有心情的温度——思念故人的惆怅。

在《过香积寺》中,他写出了“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的名句。泉水穿越危石因流径曲折发出呜咽之声,阳光照进松林因幽深暗淡仿佛带着寒意。“日色冷青松”的“冷”字,将形容词当动词来用,将视觉转换为触觉,用通感的手法写出了光与温的变化与融合,为全诗奠定了苍古、幽静、可安禅的基调。同样是写月光,“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显然是含着暖意的欣喜;而在“细枝风乱响,疏影月光寒。”(《沈十四拾遗新竹生读经处同诸公之作》)中,月光的寒意不仅是一种体感,与尾联“何如道门里,青翠拂仙坛。”相连,还是一种心灵的感受,也是道家清静无为的写照。同是写日光,“日出云中鸡犬喧”(《桃源行》)“宫莺啭曙光”(《听宫莺》)是明媚温暖的;而“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归嵩山作》)则描画出荒城古渡、秋山落日的萧索与苍凉。

王维诗中的光线中不仅含着色彩,有时还带着水分,如“瀑布杉松常带雨,夕阳彩翠忽成岚。”(《送方尊师归嵩山》)瀑布下,杉树松树常常带着雨水;夕阳中,鲜艳翠绿的山峦瞬间被雾气所笼罩。光与色在饱含水气的氛围中,像国画的彩墨在宣纸上晕染,变幻出明艳潮湿的景致,给人赏心悦目之感。还有“残雨斜日照,夕阳飞鸟还。”(《崔濮阳兄季重前山兴》)傍晚,雨即将停止,斜阳当空照耀,山林中雾气弥漫,飞鸟还巢。夕照中的残阳被细雨打湿,更显空濛浮动。

有时,王维还将视觉中的光与嗅觉连在一起写。如:“涧芳湿人衣,山月映石壁。”(《蓝田同山石门精舍》)涧水中的花香浸袭人们的衣服,山间的明月照耀着寺院的石壁。光与味儿的交织,构成了连画家也难以描摹的景象与况味。

宗白华说:“一切美的光是来自心灵的源泉:没有心灵的映射,是无所谓美的。”一切景语又皆为情语。王维诗中的光,无论是日月星辰,还是水、雪、灯、火,都不仅仅是客观现象的写照,而是为更好地构建诗境,营造氛围,为情感的表达做下铺垫。光,能表现明亮、活泼、轻快,也可表现暗淡、宁静、沉重;光,能表达喜情、爱情、温情、闲情,也能表达悲情、愁情、伤情、离情。

(待续)

 

 
版权所有 © 2004-2016 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