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报》以“内涵建设提质量 不忘初心育新人”为题报道我校

发布时间:2019-05-21  浏览次数:次  新闻作者:  摄影:  来自:    责任编辑:朱永恒

5月17日,《中国教育报》用一个整版的篇幅,以“内涵建设提质量 不忘初心育新人 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硕果满枝头”为题报道了我校。文章不仅气势弘大,内容丰富,且语言优美情节感人。

文章在开头的段落里,首先对创办人王广亚博士一生矢志不渝办教育以及老先生赤心报国、回馈桑梓捐资办学的事迹作了简要介绍,读来委实令人感动。接着文章分别从“坚持立德树人 打好人生底色”“坚持质量立校 推进内涵建设”“坚持服务导向 谋划创新发展”“坚持产教育人 推进协同育人”“坚持学生为本 助力成长成才”五个方面,以祥实的事例和具体做法作了全方位的介绍与报道。具体内容如下:

内涵建设提质量 不忘初心育新人

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硕果满枝头

夏日的郑州新郑龙湖,清风送爽,浓荫匝地。

走进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湖光水色、绿柳红楼与青春的倩影相映成辉,楚楚动人。

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是由著名旅居台湾的豫籍教育家王广亚博士于1993年为回馈桑梓、报效祖国、捐资兴办的一所本科高校。2011年4月,经国家教育部门批准,转设为独立设置的民办普通本科高校。

学校创办人王广亚博士祖籍河南巩义,1947年旅居台湾,2015年仙逝。他矢志教育,生前从事教育事业60余年,在海峡两岸创办学校10所,担任台湾私立教育事业协会理事长近30年,培养学子百余万人,是台湾十大杰出教育事业家。他赤心报国,情系桑梓,上世纪90年代初,王广亚博士看到当时家乡河南教育资源相对缺乏的状况,在河南省政府部门的热情相邀下,73岁高龄时王广亚用毕生积蓄2亿多元人民币,与郑州大学合作创办了本科层次、民办性质的郑州大学升达经贸管理学院,是大陆较早举办普通本科教育的民办高校之一。王广亚博士集60多年的办学经验,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现代先进教育管理理念相融合,形成了独特鲜明的升达大学文化,使得升达在全国民办高校中独树一帜。如王广亚博士提出的“伦理、创新、品质、绩效”的办学理念及其核心“三三三制”(三心、三严、三特色),“爱国爱校、宁静好学、礼让整洁”的升达精神,“勤俭朴实、自力更生”的升达校训,“计划创新、执行彻底、考核严谨、赏罚分明”的行事准则等。他的办学思想,对我国民办教育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26年来,学校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始终坚持公益性、非营利办学宗旨,始终坚持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应用型办学定位,继承创新,砥砺奋进,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学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不忘初心,立德树人,进一步加大教学投入,优化办学条件,强化教学建设,深化教学改革,细化教学管理,注重文化育人,奠定了较好的办学基础,形成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出了积极贡献。

26年来,学校已向社会输送了7万多名各类人才,校友遍布全国66个主要城市和数十个国家或地区,培养了联合国秘书长办公室高级协调官李新艳、王杰班战士王楠、勇救落水学生而壮烈牺牲的“河南省十大教育新闻人物”的特岗教师冯协(被民政部门追认为烈士)、河南省福临门置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响、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沈立等为代表的优秀学子和以牛津大学博士后、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副主任、世界银行顾问胡玉玮为代表的学有所成的一大批优秀人才。学校被誉为“豫台交流的典范”“河南省民办教育史上的一座丰碑”“河南省民办教育的一颗璀璨明珠”,多次获得“河南省优秀民办学校”“河南省依法治校示范校”“河南省平安校园”和全国、河南省“全民阅读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坚持立德树人 打好人生底色

“升达的学生人品好、情商高。”“升达的毕业生能坚持、能吃苦、留得住、干得好!”多年来,只要走访用人单位,总能听到这样的评价。

“做人教育、养成教育始终是创办人王广亚先生放在首位的办学要求。”学校董事长王淑芳女士说。自建校以来,学校始终注重立德树人,将立德树人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积极引导学生秉持一颗修德之心,锤炼律己向善的高尚品质,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在为人、处世、做学问、做好自我等方面锤炼品行、升华人格,成为有大爱大德大情怀之人。

学校注重以德育人,坚持开展“三大教育”。党委书记张德伟介绍,学校把“爱国教育”放在人才培养之首,26年来,学校坚持天天举行升国旗爱国主义教育;每学期举办“思政课周”,组织师生“唱红色歌曲、访红色基地”;每年举办纪念“一二·九”运动、祭扫烈士陵园等主题教育活动,厚植学生家国情怀。坚持开展“劳动育人工程”,设立专项经费,将劳动教育列入教学计划,以劳动教育课程为主线,通过建立考核评价体系,建立健全体制机制,不断推进劳动教育与专业课程相结合、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与大学生创新创业相结合、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与日常习惯养成教育相结合,引导青年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涵养深厚的劳动情怀,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该育人工程已成为升达学院一大特色和育人品牌,被《河南日报》《中国教育报》多次报道,荣获河南省教育部门“三爱教育”活动典型案例征集评选活动一等奖和河南省首批高校校园文化重点建设项目。学校将“感恩教育”融入大学教育之中,打造了“孝道长廊”“纪念楼堂”“感恩匾额”“建校纪念碑广场”等多处感恩校园文化景观;长期开展“得到关心时道一声谢、受到资助时写一封信、学有余力时做一份工、毕业离校时种一棵树、离开母校前传一份爱、毕业就业后帮一个学弟学妹”的“六个一”感恩活动,形成了传递爱心、心存感恩的良好风气。

为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行和习惯,学校注重品行教育,常年开展秩序礼仪、文明宿舍、学生整洁“三大竞赛”,全校学生人人参加。对活动开展情况每天检查、每周评比、每月上报、每学期排名,做到“制度管理、量化考核”,把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细化到日常生活之中。以“三大竞赛”为主要内容的品行教育,培养了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先后被《中国教育报》《河南日报》等媒体报道宣传,并被河南省高工委和教育部门授予“河南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优秀品牌”荣誉称号。

郭爱先校长说,学校着力强化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三方育人”和全员全过程全方位“三全育人”,通过建造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色的校园景观和匾额、楹联、格言,营造文、雅、序、活的校园环境,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和课堂教学管理,推进教师思政、课程思政,强化对学生学业学习、心理健康、创新创业、社会实践等多方面的指导与服务,努力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全程渗透。

“让墙壁会说话,让亭台能育人”,凡是来校参观的上级领导和中外来宾,都对学校优雅的办学环境和独特的育人氛围留下深刻的印象并给予很高的评价。

坚持服务导向 谋划创新发展

为了更好地转变教育理念,办好应用型大学,学校深入学习领会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全面学习贯彻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围绕河南“三区一群”国家战略和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通过制订学校发展规划,进一步坚定了高素质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目标和高水平应用型民办大学的发展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学校提出了以服务学生和社会发展为宗旨,以提升人才培养能力为核心,坚持“一个根本”,突出“两个服务”,着力“三个提升”,落实“四个促进”,实施“五大工程”,建设“六大专业集群”的发展战略,服务地方发展,全面推进学校转型发展、内涵发展和特色发展。

学校认真落实《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各项要求,开展教育思想大讨论,通过校领导“谈办学思路、谈想法”,科级以上干部“谈管理、谈办法”,二级学院正副院长(主任)、专业带头人“谈学科专业、谈课程”,全体教师“谈课堂教学、谈课程改革”为主题的“四谈”活动,举办座谈会、研讨交流会、现场观摩与考察等,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提高思想认识,促进学校高质量发展,造就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建设特色鲜明、国内知名的高水平应用型民办大学。

坚持质量立校 推进内涵提升

人才培养,教师为先。学校坚持“人才强校”战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师教书育人能力。实施“教师素质提升工程”,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设立“淑芳师德基金”,重奖师德优秀教师,健全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和学术不端行为惩处机制,将师德纳入绩效考核、职称评聘标准,开展师德师风报告会、师德征文、集体宣誓、签订《廉洁自律承诺书》等活动,培育严谨治学的良好教风,打造风清气正的校风;坚持引培并重,多措并举,加强高职称、高学历、双师型和青年教师的引进与培养,选派教师赴企业挂职锻炼,赴美、英、韩、马来西亚等国家访学、攻读博士学位,增加数量,优化结构,满足教学需要;成立教师发展中心,开展校内外培训,办好教师沙龙,服务教师发展;注重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持续开展“精彩一课”等教学活动,重奖教学名师;加强教学基层组织建设,打造优秀教学团队,提高教学水平。在武书连2018中国民办高校教师创新能力排行榜上,学校取得河南省第二、全国第十的好成绩。

“我教的大学英语II课程,能被清华教育在线专家评为精品课程,并推荐向全国开展混合式教学的高校进行示范。这是学校深化教育改革、开展课堂革命的结果。”吴娟娟老师说。

学校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推进课堂革命,淘汰水课,打造金课,提升学生学习获得感。学校开展核心课程建设,2018年立项建设专业核心课程91门,每门课程拨付建设经费1万元;以混合式课程建设为抓手,推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改革,2018年全校立项建设38门混合式课程。学校重视学习评价的导向作用,全面实施考核方式改革,取消毕业清考制度,实施重修制度;坚持“五结合”原则,将终结性考核和形成性考核相结合,学习过程评价与目标评价相结合,理论知识考核与能力素质考核相结合,课程期末考试与平时考查相结合,笔试与口试(包括答辩和辩论)、实践(实验)操作等相结合,使考试成绩不仅反映学生知识掌握程度,还能考查其创新能力、专业能力、实践能力、综合素质等能力。

学校党政班子高度重视教学,定期研究解决教学问题,巡视课堂教学。学校成立教学质量监测与评估中心,建立校级专职和院部兼职督导队伍,实现教学督导听课全覆盖;构建内部教学质量评价保障体系,实行“两级双线双责”工作模式,开展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大纲、教学进度计划编制质量、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学档案等专项评估,实施多元评教,把教评结果作为教师职称评聘与人事考核的重要依据;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教学管理制度,规范课堂教学、试卷和毕业论文质量管理;开展期初、期中、期末阶段性教学检查,把质量管理从课堂教学等主要环节渗透到人才培养各环节;进行课堂教学革命,打造金课,注重学生能力培养;大力资助教学改革项目,加强混合式课程建设和精品在线课程开放;定期编制学校本科教学质量报告和课堂教学质量报告,将建设质量文化内化为全校师生的共同价值追求和自觉行为。

坚持产教融合 推进协同育人

为培养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学校以“坚持本科层次、突出应用特征、强化职业能力”为指导,明确“毕业即就业,上班即上手”“能力为重”的培养要求,实施“两证多照”的教学模式,邀请政府智库、业界专家和高校同行,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与教学大纲、核心课程标准的制定,研究专业培养方向和能力要求,明确各类专业人才的培养标准。

学校按照“筑巢引凤、多途并举、内外整合、协同共享”的建设思路,秉承创办人王广亚先生“以最好资源服务师生”的理念和董事长王淑芳女士“教学需要万金不惜”的原则,近3年投入经费数亿元,加强实践教学条件建设,加大教学投入,创设开放、共享、现代的实验实训环境,建设了16个校级教学实训中心和两个河南省教学实验示范中心,满足学生专业实践需要。

学校组织开展产教融合发展教育思想大讨论活动,积极转变产教融合发展思想观念,围绕地方产业发展,对接企业需求,不断加强校政合作、校地合作、校企合作。在执行董事王新奇博士领导下,引进20余家企业入校,利用业界资源,搭建“优势互补”的实践平台,开展订单班、共建专业、共建研究中心、共建实验室、共建研发基地、联合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联合设计课堂教学、科研项目联合攻关与研究等深层次合作,破解民办高校校企合作的难题,探索文科高校转型发展的路径,为学生提供真操实做、产教融合的条件,让学生在体验中实践,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真正成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学校坚持“科研兴教、科研强校”发展战略,根据郭爱先校长提出的“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基于应用型学科建设、基于服务地方发展”的“三个基于”科研工作思路,坚持立足地方,突出应用,搭建平台,创新制度,有力助推了学科专业建设与应用型人才培养,建成了5个省级重点学科、9个省级品牌专业、5个省级高等学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3个省级特色专业,是河南省同类高校中省级重点学科、省级品牌专业两个较多的高校。学校积极搭建科研平台,依托省校两级重点学科、16个研究机构,建立专家教授引领、青年骨干参与的科研团队,培育出了一系列高层次科研成果。近年来,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国家教育部门人文社科项目2项,省厅级科研项目800余项,发表论文1700余篇,出版学术著作40余部,科研成果获省市厅级奖近300项。学校专设“大学生创新科研项目”,引导大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培养大学生的课外科技实践创新能力。鼓励教师积极服务社会,承担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委托的横向课题44项,为企业提供了人员培训、发展规划、市场调研、品牌推广等智力和技术服务。学校还注重产学研结合,与10多家研究院所和企业建立了协同研究基地,实现优势资源互补,联合攻关和合作研究,与16家单位合作获批教育部门产学研合作协同育人项目18项。学校先后获得河南省高校实施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先进单位、郑州市社会科学工作先进单位等称号。

坚持学生为本 助力成长成才

为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学校成立了创新创业教育学院,设立“三位一体”的组织机构,培育“三师合一”的师资队伍,构建“三课合一”的课程体系,打造“三赛合一”的赛培体系,完善“三体合一”的实践平台,为学生提供双创教育和实践平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两年多来,该校申报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立项项目”,获国家级别立项4项、省级立项16项;获河南省教育部门创业扶持资金项目立项5项,学生在各类学科竞赛和创业大赛中,获得国家级别奖项12项、省级奖项94项,团体和个人荣誉60多项。如建工学院学生在第九届全国高等院校学生“斯维尔杯”建筑信息模型(BIM)应用技能大赛中获得一等奖、2018“一带一路”暨金砖国家技能发展与技术创新大赛中获得优秀奖等。

“满足学生需求,服务成长成才一直是学校的办学宗旨。”该校执行董事王新奇说。学校成立学生发展中心,对学生的学业发展、职业生涯、心理健康、困难资助等提供专业指导与服务;开设广亚大讲堂,每年举办百场报告,拓宽学生视野;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提高学生关键能力、审美情趣和综合素质;构建“全天候、四深入、多渠道”师生交流沟通机制,坚持学生工作人员24小时电话畅通的工作要求、辅导员跟班住宿与“四深入”(深入教室、宿舍、食堂、学生活动现场)制度,及时了解、指导、服务学生学习和生活。通过实施“导师制”“专任教师、科级以上干部、团学工作人员深入学生宿舍”等制度,设立“交流时间”和网上“校长信箱”,成立学生申诉委员会等,多渠道增进师生交流。每年通过校园招聘、专家讲座、咨询辅导和就业信息网站等积极为毕业生提供就业服务,助力学生就业。

服务学生成长成才的办学思想喜结硕果。校友情系母校、回馈母校蔚然成风。“走出去,请进来”,在王新奇董事的积极联系和多方协调下,各地校友会联络校友,服务校友,以各种形式支持、服务母校,他们通过校友大讲堂、校友沙龙、校友导师团、校友招聘团等多种形式的特色活动,从入学教育、专业论证、生涯指导、培训指导、帮扶救助、实习就业等,全方位参与学校人才培养,每年由校友提供的就业岗位达7000多个。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今日的升达,在校生已达26700余人,近3年,毕业生就业率高出河南省平均数10个百分点,居省内民办高校前列。毕业生以“人品好、能力强”受到用人单位好评。学校赢得了“要学习,上升达”的社会口碑,被校友和莅校专家誉为“一所有文化、有灵魂、有特色的高校”。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我们相信,升达学院将继续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建设学生成长、教师发展、家长满意、社会好评的高水平应用型民办大学,为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作出更大贡献。

原文链接地址:

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19-05/17/content_518511.htm?div=-1

(宣传部 陈军/图文)

版权所有©  2018  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  校长办公室

电话:0371-62436211  传真:0371-62577766  邮编:451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