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三十、对我有恩的人,没齿难忘,涌泉以报
发布人:徐赵妍  来源部门:院长办公室  浏览人次:次     发布时间:2008年01月18日  责任编辑:

中国人是很重视报恩的,“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就是这种美德的格言。中华民族是很重视报恩的民族,“结草衔环”、“遂侯之珠”等故事,代代流传,足以说明我们民族共同的善良品性。

记得小时候,父亲教导我:“你对别人有什么好处,不要老记在心上;人家对你的好处,你要牢牢记住,并要设法报答。”父亲的教诲,我深深理解,即是:施恩于人,决不图报;得恩于人,没齿难忘,涌泉以报。

一个人不可能在社会上孤立地生活,他要和各种各样的人接触,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事,有时甚至会遇到意想不到的危险,需要别人救助。我在大陆结识的老朋友,已故的费孝通先生,他是中国著名社会学家。年轻时候,他也曾遇到危险。那是1935年12月,他和前妻王同惠女士一同赴广西调查,由于水路曲折险峻,他们的向导又先行不候,两人走迷了路。费先生误入瑶人设下的虎阱,被木石压住。王同惠奋不顾身把石块逐一移开;但费先生足部已受重伤,不能起立。王同惠赶紧出林呼援,又不幸跌进急流山涧而死。直到次日傍晚才有人发现了费孝通,将他从虎阱中救出。妻子的遗体第七天才找到。多少年后,费孝通在思念前妻的同时还时常感念救他出虎阱的山民。人在困厄和危难中能得到别人的援手,那是终身难忘的。这样的事,可能随时会发生在你我他的身上,你可能是在别人危难时挺身去救助人家,也可能是在你危难时,别人对你伸出了援手。互相救助,战胜危难,这是我们民族的好传统,应当发扬光大。

得到别人帮助,即使一点点好处,所谓“滴水之恩”也不应该忘记。韩信未得志之时,曾受漂母(河边洗衣妇女)供应饭食之恩,等他后来帮助刘邦平定天下,受封淮荫侯,他就用千金报答漂母,表示没有忘记漂母当年的恩情。这种知恩图报的例子,在一般人的生活中,也举不胜举。

广亚生平始终坚持这一理念:有恩必报,有仇不记。有仇不记,上一篇讲过了,这里只说有恩必报。我在当初创办育达会计补习学校时,有的亲友根本不相信我会成功,认为我是异想天开,所以很怕我向他们张口借钱,看到我去,就把大门关上了。只有王紫才夫妇,见我去了,总是含笑招呼。恰好碰上用餐时候,他们就多加一副碗筷,让我和他们一起吃便饭。王紫才夫妇的情义,我牢记在心。到1961年,育达的情况好转,我本人也有了一些积蓄,就把王紫才先生家在汐止的简陋平房,改建成了2层楼房。王先生的子女在台湾求学或是出洋留学,都由我提供费用。我要用这汩汩不竭的涌泉报答王紫才夫妇那份难得的恩情。

还有,育达同仁们熟知的林时金老师,原是在育达教珠算课的普通老师。但育达在困难时,每次我向银行申请贷款,都需要两家铺保,其中之一必定是林老师。因此,我在育达经常对人说,林时金老师是育达的大恩人。林老师上了点年纪,我就请他担任育达的董事。1990年,育达校园内“思源楼”落成时,我撰文勒石为记,文中特别提到“尤其是林公时金于学校经费拮据,亟需告贷时,每能慨伸援手,不惜以祖产担保,使能一一突破困境,终底于成。”对育达有恩的人,我是忘不了的,林时金老师就是明证。推而广之,所有对于育达、升达、成功学院等创办过程中有过大贡献的人,我都不会忘记。

广亚一生最大的恩人,当属刘延涛先生了。刘先生早年就任国民政府监察委员,老家也是巩义人,他是我非常敬重的长者。抗战胜利后,我在南京是经刘先生推介,才得到审计部任职的。到台湾后,我萌发办学之念,支持我的人很少,而刘先生是从道义上鼎力支持我的人之一,这在当时是很难得的。从那时起,他对育达一直关心支持。刘延涛先生先后做过育达董事会的董事和董事长,对推动育达的发展贡献良多。我时刻都想着要报答他的知遇之恩,在我经济条件宽裕时,提出为他购房买车;但他一生清廉如水,不接受物质馈赠。我就将他的诗集和书画作品印行广为宣传,为他的八十、九十大寿尽心操办,又在育达校园内塑立他的半身铜像,还在郑州市“升达艺术馆”内特设一间宽大的展厅,展出刘延涛先生书法绘画作品多幅,展室正中铸有刘延涛先生半身铜像一尊。

这方面的例子,我不想多举了,以免有“自我标榜”之嫌。广亚只是想说明,知恩图报,是中华民族的好传统、好品德,做一个中国人,应懂得报恩,报亲恩、报友恩、报师恩、报国恩。不能得恩不报,更不能忘恩负义。

 

 
版权所有 ©2004 郑州大学升达经贸管理学院